第264章:助力(1/2)
福州知府派人到南竿岛看三眼铳,并带回去一支样品。
没想到这件事很快就惊动了朱家王朝的核心人物,此人是李善长。他的地位类似于刘基,也是文职的高级幕僚,明朝的开国元勋,朝中重臣。
此时朱家王朝初建,各地的地方政权都要重新梳理一遍,特别是江浙福建的沿海地区,是朝廷的粮食布匹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地,需要认真的清理,建立新的制度,安排各级官吏。
朝廷派来的大员就是李善长,他此时就在福建省,于是他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件事,并且看到了三眼铳的样品。
李善长看到这个武器的威力非同一般,当然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于是他破例带着这件样品急速返回江宁。
由于李善长的因素,使得三眼铳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此时的江宁已经是新朝的都城了,因此改名为南京。“南”字是相对于“北”的,因为元朝的国都是元大都,就是北京城。元大都在北边,所以江宁被称为“南京”。
还有一个人也到了南京,就是张重二。他是按照刘璎的交代,在样品送出后立即去南京,当面向老太爷禀报,事情的原委必须让刘基清楚。
刘基当然能理解刘璎的良苦用心,他身处朝堂怎么会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呢?
张重二带去的老花镜让刘基特别的兴奋,他戴上试验,选了屈光度最小的一个,他刚步入老年,眼花的还不严重。
带来的花镜是两套,每套三个,屈光度大小不同,另一套是给老太太的。老太太戴上花镜看东西再也不吃力了,他乐呵呵地说:“还是我的大孙子孝顺啊!我没疼他。”
古代不是没有老花镜,而是太稀少,太珍贵,就是富贵人家也只是听说过,没人见过。
古代的花镜是天然水晶制造的,样子像是老年人手里拿的放大镜,只有一个镜片,用手举着。刘璎是仿照现代人的眼镜做的,放到古代是非常新潮的了。
……
朱元璋看到李善长带来的三眼铳,他也是惊叹世上竟然有这等能工巧匠,能造
出这么好的东西。他指着铳管上弯弯钩钩的文字问:“李爱卿,你学问大,这是什么文字?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人也不是没见过外国文字,周边的不少国家有自己的文字,比如西域(新疆以西)、印度等,东边的有高丽、日本,也都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从文字笔画上看都没有像英文这样子的。
朱元璋做过和尚,他肯定见过焚文,就是印度文字,并且正经和尚都应该会念,和尚念经念的就是焚文。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阿弥陀佛”就是焚文的经文。
朱元璋头一次见这种形状的字,他觉得新鲜才这样问的。
李善长算是大知识分子了,这一次也被问住了,他说:“回禀陛下,臣愚钝,不知这是什么文字,臣也是第一次见。”
欧洲各国文字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从外形上看欧洲各国文字都有些类似。再过几十年,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人才能到东方,到那时候中国人才见到欧洲的文字。北边的俄罗斯此时还是欧洲的一个小公国,还没到东方,跟中国也没来往,当然不会有接触俄文的机会。
总之此时的人们极少有见过欧洲文字的。
蒙古人横扫了欧洲,他们应该知道欧洲的文字,但是游猎民族的蒙古人并没有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事情,既没有把东方文化介绍到西方,也没有把欧洲文化带到东方。
有历史事实为证,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就发生于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写了一本书,叫马可波罗游记,是第一次把东方文化介绍到欧洲。按说那个时候蒙古人就在欧洲啊?元朝的统治者也是蒙古人,可是东西方互不相知,蒙古人在干嘛?就像他们不存在一样。
呵呵,又扯远了,还是拉回来,继续咱们的故事。
……
朱元璋是战场上熬出来的人,他一看就懂得这件武器的重要作用,于是他立即做出两个决定。第一是马上购买,有多少要多少,并且马上组建一个新的神机营,专门装备三眼铳并进行训练。第二是调集所有的能
工巧匠来仿造,即便做不出来这么好的,差一些也行。因为他也是觉得贵了,现在王朝初建,战争还在进行中,国库空虚,没钱。他也希望三眼铳的数量越多越好,让军队大量装备,以对付蒙古骑兵。
朱元璋当然不会知道,他的明王朝的晚期,军队里都大量地装备了三眼铳。
可是他的工匠们造出来的三眼铳与西洋的相比,性能差的太远了,并且价格并不便宜。
这是因为钢材差,工艺落后,同时12毫米的口径也做不出来,只能做大口径的,枪管的壁厚也要增加,于是重量就上去了,没办法,只好缩短枪管,可是射程就短了,打击力度也不够。更不要说铜帽了,根本就不会做,于是只能用火种点火,速度慢不说,还要看天气,下雨不行,刮大风也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