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264章:助力

第264章:助力(2/2)

目录

还有那么小的铁弹丸,铸造或锻造出来后,每一个都要打磨,看着不起眼的小铁球,工费太高了。工匠们也是不懂,这圆溜溜的东西西洋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结果工匠们造出来三眼铳之后一核算,一支的造价也要二三十两银子,并且弹丸也同样金贵,但是质量性能差远了。

西洋三眼铳上的洋文没人认识,但是都能猜到那是出产地的意思,于是工匠也在铳管上铸造了“大明洪武元年”的字样。

不管怎么说,性能差也是三眼铳,总比没有强。于是明军还是坚持自己制造,能装备更多的三眼铳。

一土一洋,这两种三眼铳在战争中还有一个区别:如果被蒙古人缴获则结果不同。胜败乃兵家常事嘛,所以缴获对方的武器很正常。

如果蒙古人缴获了土三眼铳,他们也会学着制作,造弹丸造火药就可以使用。

可是洋三眼铳到了蒙古人手里就废了。虽然可以不使用铜帽,可以采用点火的办法,貌似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因为口径小(12毫米),弹丸小,手工制作难度大。刘家的弹丸与枪膛空隙只有0。5毫米,手工很难做到,那就只能做更小的弹丸,于是打不了那么远,打击的力度也就差

了。所以缴获的弹药用完了三眼铳就废了。

这个差别也可以看做洋三眼铳的一个优点。

……

李善长又急速回到福州,主持购买事宜。他指示福州知府要好好谈生意,一是大量购买,二是要杀价,五十两一支他们吃不消。

对于价格刘璎是有准备的,五十两是报个虚价,底线是三十两,甚至赔本也愿意卖。因为刘璎的初衷是帮朝廷,最终受益的还是平民百姓。所以福州知府没怎么费劲就杀价到三十两,弹药同样要优惠。实际上这样的价格刘家还是赚钱的,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改进,产量增加,制造成本会越来越低,盈利也就更多。朝廷的钱该赚还是要赚。

第一批货只有十支,对官府的需求来说太少了。于是约定郑克义马上再去找西洋人采买,多多益善,越快越好。

实际上到下个月就可以提供第二批货,并且多达五十支。

这是因为在第一批产品之后就组建了专业的枪械工厂,专业的工厂用专业的设备,工人熟练,产量就大幅度提高。三眼铳就是给朝廷用的,造出来的全部卖出去,自己留下的很少。

刘璎预计明军初期装备一千支就能扭转对蒙古骑兵的作战的劣势。所以目前的生产能力可以保证供应。

……

经过刘璎的努力,研制出三眼铳,并且其性能比原本的三眼铳更高,然后设法把它交到朝廷手里武装明军。这就扭转了明军对于蒙古骑兵的劣势,这个转变将会影响到明军的北伐,让明军更早奠定胜局。缩短战争的时间,减少明军的伤亡,这对朝廷有利,但是最终还是对平民百姓有利,他们可以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果真能够这样,就达到了刘璎的预期:施加自己的影响助大明一臂之力。

为了助力明军,三眼铳还不是唯一的,还有其他优秀的产品可以提供。比如明军一直在使用的独轮车是军队里极好的运输工具,只要他们需要就可以增加产量。类似的还有铁铲,军队里也一直在订购,现在有了轧制板材,就可以生产更好的

铁铲。

北方河流少,并且大多不能行船,车辆就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在蒙古大草原上,使用最多的是马车。蒙古的马车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勒勒车,它的特点是车轱辘特别的大,这是为了适应草原的地理环境。

大草原上无所谓“路”,到处都可以走。由于地面不平,超大的轱辘可以克服这种地形。

那么可不可以为明军制造大轱辘的勒勒车呢?刘璎想到:他造出来的车未必切合北方平原、草原的需要,明军也不一定愿意采买,这种针对性极强,上赶着的买卖也不好做。与其这样就不如生产大车的车轴和轴承组件,按照马车轨距的标准,生产高标准的车轴加轴承套件,这就极大地提高了马车的性能,最终不是也帮了明军吗?

说到“轨距”,火车有轨道有轨距,马车没有轨道,也需要标准轨距吗?答案是需要。

马车在道路上走会压出车辙,车辙就是车轮在路上压出的沟,深度有十几厘米。车轮在车辙中走就比较平稳,摩擦力小,损耗也小。因此就需要标准轨距,不合标准的车走不到路上的车沟里,就颠簸费力。此时马车轨距标准是六尺,等于1380毫米。

马车最重要的部件就是车轴和轴承部件,是最能反映技术水平的。古代的车轴和轴承是什么样的呢?是木料制作的,车一走就嘎子嘎子的响。当然要选用好木料,要质地最硬的,一般都采用榆木制作。

不是有句俗语“榆木脑袋”嘛,用来比喻思想顽固不化的人,这说的就是榆木很坚硬,因此它是做车轴和轴承的首选材料。并且要选择北方很冷地区的榆木,因为天气冷,生长速度慢,木质就更硬。

无论如何坚硬的木料也比不上钢铁材料,特别是经过机械加工的,尺寸标准,这样的轴承就极大地提高了马车的性能。此时还做不了滚珠轴承,但是金属的轴承已经很先进了。

于是刘璎就决定把马车用的车轴组件作为产品来组织生产和销售,投放到市场上明军自然就会去采购。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