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明天是明天(1/2)
晚宴间刘璎得知了朱家军已经开始北伐他提出了疑问:说苏州的大战刚刚结束,北伐也是一场大战,为何没有准备而匆忙开战呢?
对于刘璎的发问刘基很是惊讶,才十三四岁的孩子就能有这般见识,看来此前的传闻并非虚言,此儿的聪慧不一般。因此刘基的回答也不能敷衍,他说:“孙儿有此问很难得,看来你是用心了。大战过后是需要补充兵丁,也需要整训,可是出征的部队所补充的都是老兵,其中不少是俘虏,稍加整顿即可出征。打破苏州城后缴获颇丰,苏州城里的银钱和粮草囤积如山。还有江浙之地乃鱼米之乡,征集粮草尚可,因此大军的粮草无忧。”
刘基所说的不缺粮有可能得益于刘璎从海外运来不少的粮食,使得江浙之地不缺粮。对此,刘基未必知道。
刘基继续说道:“蒙元奴役我中华一百多年,他们作威作福的也有几代人了,他们欺压百姓奴隶有本事,可是上战场已经不行了。还有一层,由于主公行的是‘不称王’之策,迷惑了蒙元王朝,他们以为钱财贿赂和封官许愿就能让主公臣服,因而没有准备。所以迅速北伐攻其不备是上策。”
刘基的这个分析真不愧后人对他的历史评价,确实都说道要点上了。
刘璎说道:“按祖父所说,朱家军迅速北伐实乃上策,这是孙儿我见识不够了。”
这个话题没有再继续下去,不过刘基对自己的孙儿有了初步的认识,完全不是一个少年应有的智慧水平,让他刮目相看。
……
上面说到蒙元军的腐败堕落已经不堪一战,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蒙古军队中有一支最精锐的部队叫“阿速军”,它在强悍的蒙古军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当各地频频举起义旗之时
,蒙元朝廷派他们去镇压。这支部队行动也算迅速,可是他们选择的作战目标却是普通百姓,杀戮抢劫一番就班师回朝了。可是这一次不走运,他们正好碰上了真的起义军,不等两军对阵,带兵的将领就下令逃跑!幸亏骑马跑得快。
他们回去后还用百姓的人头报功,说是以少胜多,打了打胜仗。
这就是腐败堕落的蒙元军,这样的军队面对朱家军肯定不堪一击。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刘璎可以猜测,北伐的首战应该比较顺利,能拿下大片的国土。但是蒙元朝廷一旦醒悟过来,重整军队,只要能恢复蒙古骑兵一半的战斗力,那也是很难对付的。所以可以预计,明军的北伐将是艰难和长期的。
实际也是这样的,蒙古军队逐渐恢复战斗力,出现了一些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叫王保保。
王保保显然是个汉化的名字,他的蒙古人名字叫“扩廓帖木尔”,太拗口了。难怪有人说:“低头皆是帖木尔,抬眼一望尽脱脱。”
这个王保保将是朱家军北伐的劲敌。
从现在的北伐开始,大明与蒙古的战争一直持续王朝的始终,直到明朝灭亡。
……
刘基可是早就听说了,都说自己的这个长孙的表现并非常人可比,还说他聪明异常,是刘家的传人。意思就是他刘基的传人。
刘基离开家的时候刘璎还是咿呀学语的婴儿,长大的孙儿他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次见面也当面验证了这些说法,因此刘基已经想好了,要找时间当面考校一番。
两日后刘基得空,便把刘璎找到书房来,静下心来做一次深入的谈话。其实刘璎也想有这样一个机会,他需要劝导自己的祖父尽早从官场脱身。
为说话方便,刘基没找别人,
只有他们祖孙二人,这书房里是绝对的私密空间。
刘璎进入书房,见祖父坐在太师椅上,他快步上前,向祖父行礼问安,然后就规规矩矩地站在那等待训话。
刘基微笑着说:“在自己家里没那么多规矩,来来,坐下来说话。”
这是他们祖孙二人第一次认真谈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