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253章:共富贵难

第253章:共富贵难(2/2)

目录

现在家里人来了,特别是刘璎可以说是少有的大财主了,相信刘基从此不必为银钱发愁,同时也避免了他贪污的欲望。

在明朝,官员的俸禄真的不足以维持日常生活吗?我们刚好有这么一个例子可以作为证明:有这么一个官员,他绝对没有外财,也不贪污受贿,完全依靠俸禄生活,这种情况下他过的怎么样呢?

都知道明朝有个海瑞吧,他以清廉著称,真正的两袖清风。他是自律极严之人,从不行贿、不受礼。做县官时,吃的菜是家僮在衙门空地里种的,靴子破了也要补好再穿,领来的柴火银子多算了七钱,海瑞也要送回去。

在他死后清点遗物时,发现全部家当不过白银十多两,布一匹,旧衣数件。同僚们都很钦佩,可是连治丧的钱都没有,还是同僚们凑了点银子,才算把海瑞的丧事办了。

海瑞的故事很多,我们就说这一点点,是为了说明,明朝官员的俸禄很低,这是朱元璋定的规矩,低得有点不近人情,官

员如果单靠俸禄就会像海瑞这样,很难维持生活的。

所以说,刘基的家人来了,或者说,与他家里建立了正常的联系之后,刘基再也不用为银钱发愁了。

席间刘基没有说全家都离开老家搬到江宁的话,但是他也表达出一个意思,是希望长子刘谨能留在江宁。一是能享受身边有儿孙的天伦之乐,二是生活和人情往来上有人照应。因为他的公务繁忙,照顾不到家里,需要有个帮手,还有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也是很繁杂的。第三,他也有栽培子孙的意思,希望他的子孙能接触他的人脉,交往朝里的达官贵人,某个好前程,延续他打下的这个基础,富贵传家。

从刘基表达的这番意思,刘璎已经可以判断,此时的刘基还没有对危机的心理准备。也难怪,他再聪明也想不到朱元璋杀功臣的决绝。历史上不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但是像朱元璋这么狠的还是头一份。

须知:同甘苦易,共富贵难!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有处置元勋权贵故事,不过像朱元璋这样狠的真不多。

新朝新皇帝为了江山永固传子孙万代,都会想到要排除危险,朱元璋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当然也会防着别人依样画葫芦,造他的反,这是帝王的普遍心理。

可毕竟人性是有区别的,好的例子也有。比如宋朝开国的皇帝赵匡胤就是最仁慈的一个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

赵匡胤设了一个宴席,把手下的大将功臣们都找来。他实话实说,直截了当:我怎么当上皇上的呢?还不是有你们拥促黄袍加身吗?可是我怎么能保证今后你们中的哪一个也黄袍加身呢?

这话说的够直白,也够狠。他手下这一帮子大将一个个的可是吓坏了,搞不好,今天就是人头

落地,于是都哆哆嗦嗦的跪下去了。

赵匡胤安慰他们说:别怕,我不是要杀你们,但是今天我请你们喝一杯酒,把兵权交出来的就喝下去,我保你们和你们子孙的荣华富贵。

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手下们都放弃了兵权,赵匡胤也就放心了,也能正常给臣子们荣华富贵。所以说赵匡胤是最仁慈的皇帝,他没有杀功臣。

只可惜,刘基遇到的不是赵匡胤,而是朱元璋!

……

酒席间的闲话中刘璎得到一个重要的消息:朱家军已经开始北伐了,主将是徐达和常遇春。

这个消息让刘璎感到意外,因为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战争才刚刚结束,按理说大战刚过,再一次发动战争需要做准备,无论是积攒钱粮还是整顿军队都需要时间。

刘璎对朱元璋行动如此迅速很吃惊,于是他忘记了历来的低调而开口发问:“祖父,苏州的一场大战才刚刚结束,军队伤亡都很大,需要征召壮丁补充,新兵也需要训练,总不能让一群乌合之众上战场吧?再说打仗打的是钱粮,粮草和银钱都必须充足才行。怎么能这么仓促呢?”

刘璎自己也经常招收壮丁,对训练也略知一二。新兵最低也要能够遵守军纪,按照军令行动,如果命令都听不懂怎么打仗啊?传达军令又不是靠大声呼喊,更多的是用旗帜、锣鼓、军号传令,至少要训练士兵看懂军令才行啊?

招收壮丁、扩军都需要时间,所以刘璎原本估计朱元璋至少要准备一年,要等到下一年的秋收,有了粮食大军才能行动,他没想到朱元璋动作会这么快。

可是这消息是刘基说的,那是不会错的,以他的地位消息绝对准确。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