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244章:日本船

第244章:日本船(1/2)

目录

刘亚辰回到自己的住处,忙不迭地打开包袱,拿出新官服,试着穿戴。他现在也是县太爷了,美滋滋的要过一过官瘾。

这个时候还没有穿衣镜。因为民间的镜子都是铜镜,最大的铜镜不过一尺,并且一般都是女人使用镜子,他一个大男人那里会有镜子呢?

因为这边还没有像样的私宅,所以他还没有带家人过来,临时住处就他一个人,只能穿上衣服自己摸索着看,当然没有照镜子的效果。

穿上新官服他还是感到有点异样,不像他曾经见到过的县太爷的样子。

特别明显的是官服上没有刺绣,只有简单的装饰物。刘亚辰见过县太爷的,官服上除了显眼的补子还有不少的刺绣图案,比如下摆的一圈都是刺绣的水浪图案,煞是威风。而自己身上穿的官服没有补子也没有想象中应该有的图案。领子和对襟处还是有金线装饰的,可是太简单了,似乎太平淡了。

这就是代沟了,古今人们审美观点不同,现代人追求的是简洁的美,这让刘亚辰难于理解。

其实刘璎的设计还是尽量迁就此时的习惯,如果真的按现代标准哪能是宽袍大袖的?在古人看来,现代人的短打扮就是苦力苍头的服装了。所以刘璎再怎么迁就也还是不入人们的眼,有点奇装异服的感觉。

刘亚辰再怎么不满意他也不敢说,只能将就了。不过他也觉得穿着舒适,行动便利,看着宽肩膀上的硬牌子,显得肩宽胸扩,也笔挺威风。古代人的衣服没有领子(看似衣领的部分是露出来的内衣),刘璎也不好增加,怕惹来非议,所以没有领章只有肩章。

刘亚辰带着复杂的心情准备明天走马上任,今晚,县衙里的几个吏员还约好了要来拜见

他,他还要有所准备。这几个人里也有熟人,刘永是福建商铺的总管,曾经是刘亚辰的上司,李彦之是刘亚辰手下的账房。其他人也有半熟脸的。按说应该设宴招待,可此时的淡水城里都是军人,军人有军纪,所以城里就没有酒楼饭庄,想吃饭自己做。想想还是免了吧,泡一壶好茶勉强应景。

……

第二天一早,刘亚辰梳洗完毕,穿上新官服,手托着印信,徒步去县衙门上任。按说一县之尊应该做轿子,还要前呼后拥的,敲着锣,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可是没人啊,也没轿子。按说他也可以找几个人充门面,可是他知道大少爷就不爱摆谱,所以他也不敢招摇。

大街上有看热闹的,也是奇怪他这一身行头,好在这地方人不多,没有形成围观。

就这么走到县衙,衙门的门前那几位吏员也是穿戴整齐,站在门外迎接。刘亚辰一看心里舒坦不少,因为眼前的这几位也都穿着官服,跟他的一模一样。如果仔细看还是有区别,不同点就在肩章上。

刘璎对于肩章的规制也没太专业的知识,于是他就按照现代军队的样子模仿。眼前这几个官员都是最底层的了,那就仿照尉官,一道杠几颗星。刘亚辰是县太爷,七品,星星最多,有三颗,其他人递减,稍微用心看还是能看出来。不过有个例外,刘永也是三颗星。

古代的官,最低一级到九品,实际上七品以下就不算是官了。因为官员都是有功名的,起码举人以上,并且是皇帝亲点,并且需要面君,当面接受皇上的训导。可是知县以下的官吏就没这些规矩了,所以,八品、九品就是个品级,只能归于吏员。

县衙前这一片深紫色的官服显得很庄重威严

。刘亚辰和各位同僚拱手打招呼,登上台阶,步入大门,在众人簇拥下进入大堂。

这县衙里没人,但是总要有个看门的,这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就这么一个看门人在大门处躬身迎接这一批官员。

刘亚辰把印信放在案头,然后在太师椅子上坐下来。其他几个属员也分坐左右两列的椅子上,这是县衙里第一次升堂议事。

刘永也在座,他的身份特殊,刘璎给个官称叫“参事”,旧衙门里可是没这个职务。按刘璎的意思参事就是后备官员,放到这儿学习政务的,不正式参与衙门里的事。这是参照军舰上后备很多冗员的办法,但是政务毕竟是有权有责任,所以刘璎规定,参事只是旁观者,没有行政权也不负责任。

新上任的县太爷开始训话:“承蒙大少爷的恩典,让我坐正堂,从今天起咱们就在一起共事了,希望各位多捧场。眼下咱们淡水县正是诸事草创之时,事务繁杂。因此上还望各位齐心多出力,把差事办好,也对得起大少爷不是?你们也看到了,今天县衙里就是咱们这几个人,所以第一要务是尽快增添人手,没人怎么办好差事呀?董县尉。”

“卑职在!”

“招收壮丁的事就靠你了,前面招收壮丁都是一营经手的,好在你是从一营来的,人熟,从现在起咱们要接手这个差事,你去一营联络和交接。”

县尉叫董铭,是来自陆战一营的军官,同样来自一营或护卫队的还有两个官员。眼下军队是刘璎选拔人才的一个主要来源。一个原因是忠诚度好,接受过基本的训练。此外,军队里坚持识字这样的基本教育,起码不是文盲。现在社会上文盲太多,选拔人才就困难。

他们到台员岛上不

久就开始在本地招收壮丁,当然是一营出人办的,已经招收一百多人了,都编在民团里。县衙门接手之后,就能从中选出一些人充实衙门,同时,县衙掌握了这支队伍就可以用于稳定地方治安。

对于县令的吩咐,董铭应声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