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回 华阴道信陵败蒙骜 胡卢河庞暖斩剧辛(1/2)
话说颜恩一心想见信陵君,却始终未能如愿,信陵君的宾客们也都不肯为他通报,他正感到万般无奈之时。恰巧,平日里与信陵君交情深厚的毛公和薛公前来拜访信陵君。颜恩知道这两人是信陵君的贵客,便流着泪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毛公和薛公听后说道:“您只管准备好车马,我们二人必定全力劝说公子。”颜恩连忙说道:“那就全靠二位了!”
随后,毛公和薛公进入府中拜见信陵君,说道:“听闻公子即将返回魏国,我们二人特来送行。”信陵君疑惑地说:“哪有这回事?”二公接着说:“秦军围困魏国形势危急,公子难道没听说吗?”信陵君回答道:“我听说了。但我离开魏国已有十年,如今已是赵国人,不敢再过问魏国的事务了。”毛公和薛公齐声说道:“公子,您这说的是什么话!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声名远扬于诸侯之间,正是因为背后有魏国。公子能够广纳门客,吸引天下宾客前来归附,也全是借助魏国的力量。如今秦国攻打魏国日益紧迫,公子却毫不关心。倘若秦国一旦攻破大梁,毁掉魏国先王的宗庙,公子就算不挂念自己的家人,难道就不考虑祖宗的祭祀从此断绝吗?公子日后又有何颜面继续在赵国寄身呢?……”话还没说完,信陵君顿时满脸羞愧,站起身来,额头直冒冷汗,连忙谢罪道:“先生们的责备十分在理!我几乎成了天下的罪人。”
当天,信陵君就命令宾客们收拾行装,自己进宫向赵王辞行。赵王不舍得信陵君离开,拉着他的手臂哭泣着说:“自从我失去平原君,便把公子当作赵国的长城。如今公子一旦离我而去,以后我还能和谁一起守护国家呢?”信陵君说:“我不忍心看到魏国先王的宗庙被秦国摧毁,所以不得不回去。倘若仰仗您的福气,魏国社稷得以保全,我们还有相见的日子。”赵王说:“公子曾经率领魏军拯救赵国,如今公子回国奔赴国难,我怎敢不全力相助!”于是,赵王将上将军的大印授予信陵君,任命将军庞暖为副将,出动十万赵军协助信陵君。
信陵君统领赵军后,先派颜恩回魏国报信,然后分别派遣宾客,向各国发送书信请求救援。燕国、韩国、楚国三国,向来敬重信陵君的人品,听闻他担任将领,都非常高兴,纷纷派遣大将率领军队前往魏国,听从他的指挥。燕国将领将渠、韩国将领公孙婴、楚国将领景阳都来了,唯独齐国不肯发兵。
再说魏王正处于危急之中,收到颜恩的报告,得知“信陵君兼任燕、赵、韩、楚四国军队的统帅,前来救援魏国”。魏王犹如在干渴时得到了清泉,在大火中见到了救星,喜出望外。他命令卫庆率领魏国国内所有的军队,出城接应信陵君。当时,蒙骜正在围困郏州,王龁围困华州,信陵君分析道:“秦军得知我担任将领,必定会加紧进攻。郏州和华州东西相距五百多里,我用一部分兵力在郏州牵制蒙骜的军队,然后率领奇兵奔赴华州。如果王龁的军队战败,那么蒙骜的军队也无法独自坚守。”众将纷纷表示赞同。于是,信陵君让卫庆率领魏军与楚军会合,修筑连营壁垒,抵御蒙骜。营中虚插着信陵君的旗号,坚守不出战。而他自己则亲自率领十万赵军,与燕、韩两国的军队,日夜兼程赶往华州。
信陵君召集众将商议计策,说道:“少华山向东连接太华山,西边濒临渭河。秦国用舟船运输粮草,都停泊在渭水,而少华山树木繁多,荆棘丛生,非常适合设下伏兵。如果派一支军队前往渭河劫持秦军粮草,王龁必定会率领全部兵力前来救援,我们在少华山设下伏兵,半路截击,定能取胜。”于是,信陵君当即命令赵将庞暖率领一支军队前往渭河,劫持秦军的运粮船只。又让韩将公孙婴、燕将将渠各率领一支军队,对外声称是去接应劫粮的部队,实际上在少华山左右等候,共同夹击秦军。信陵君则亲自率领三万精兵,埋伏在少华山下。
庞暖率领军队先行出发,早有秦军的伏路哨兵,将消息报告给王龁的军营,说:“魏国的信陵君担任将领,派兵直接前往渭口。”王龁大惊失色,说道:“信陵君善于用兵,如今来救华州,不与我们正面交战,却去劫持渭口的粮草,这是要断绝我们的根本啊!我必须亲自前往救援。”于是,王龁传令:“留下一半兵力继续围城,其余的都随我去救援渭口。”当秦军快要到达少华山时,山中突然杀出一队大军,打着“燕相国将渠”的旗号。王龁赶忙传令列成阵势,与将渠交战。没打几个回合,又有一队大军赶来,打着“韩大将公孙婴”的旗号,王龁急忙分兵迎敌。这时,军士又来报告:“渭河的粮船,被赵将庞暖劫持了。”王龁无奈地说:“事已至此,先全力厮杀,要是能击退燕、赵两国的军队,再做打算。”三国的军队混战在一起,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还没有鸣金收兵。信陵君估计秦军已经疲惫不堪,便率领伏兵一起杀出,大声喊道:“信陵君亲自领兵在此!秦将还不赶快投降,免得受刀斧之苦!”王龁虽然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但此时面对如此多的敌军,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抵挡。况且秦军向来听闻信陵君的威名,此时早已心惊胆战,人人贪生怕死,纷纷奔逃。王龁大败,损失了五万多兵力,粮船也全部被劫,只好率领残兵败将,向南边逃窜,前往潼关方向去了。信陵君率领得胜的军队,依旧分成三队,前去救援郏州。
再说蒙骜得知信陵君的军队前往华州,便让老弱士兵扎营,虚插“大将蒙”的旗帜,与魏、楚两国的军队对峙;自己则率领全部精锐,悄无声息地急行军,前往华州,希望能与王龁的军队会合。谁知信陵君已经打败了王龁,两军恰好就在华阴地界相遇。信陵君亲自冒着箭雨和石块,冲锋在前。左边有公孙婴,右边有将渠,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蒙骜损失了一万多兵力,只好鸣金收兵。当下,蒙骜扎好大寨,整顿军马,准备再次决一死战。这时,魏国将领卫庆、楚国将领景阳,探听到蒙骜不在军中,便攻破了秦军的老弱营地,解除了郏州之围,也朝着华阴方向追击而来。正好遇到蒙骜列阵准备迎战,于是双方两面夹攻。蒙骜虽然勇猛,但怎敌得过五路军马的前后夹击,又遭遇了一场大败,急忙向西逃窜。信陵君率领各路军队,一直追到函谷关下,五国军队分别扎下五个大营,在关前耀武扬威。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出关应战。信陵君这才班师回朝,各国的军队也都各自返回本国。史臣评论此事,认为信陵君能够取得如此大功,全是毛公和薛公的功劳。有诗为证:
兵马临城孰解围?合从全仗信陵归。
当时劝驾谁人力?却是埋名两布衣。
魏安厘王听说信陵君大败秦军,凯旋而归,喜出望外,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兄弟俩分别了十年,今日重逢,悲喜交加,于是一同乘车回朝。魏王论功行赏,任命信陵君为上相,又加封五座城邑,国内大小政事,都由信陵君裁决。同时,魏王赦免了朱亥擅自杀死晋鄙的罪过,任命他为偏将。此时,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各国都带着丰厚的礼物,来求取信陵君的兵法。信陵君将宾客们平日里进献的书籍整理编纂,共写成二十一篇,另有阵图七卷,取名为《魏公子兵法》。
再说蒙骜和王龁带着败兵会合后,前去拜见秦庄襄王,上奏道:“魏公子无忌联合五国军队,兵力众多,将领出色,所以我们没能取胜。损兵折将,罪该万死!”秦王说:“你们屡次立下战功,开拓了不少疆土,今日战败,是因为敌众我寡,并非你们的罪过。”刚成君蔡泽进言说:“各国之所以能够‘合纵’,只是因为有公子无忌的缘故。如今大王派一名使者前往魏国修好,并且邀请无忌到秦国当面会面,等他入关后,就将他抓住杀掉,永绝后患,这不是很好吗?”秦王采纳了他的计谋,派遣使者前往魏国修好,同时邀请信陵君。冯欢劝阻道:“孟尝君、平原君都曾被秦国囚禁,幸好后来得以脱身,公子不可再重蹈他们的覆辙。”信陵君也不愿前往秦国,将此事告知魏王,让朱亥作为使者,带着一双玉璧前往秦国答谢。秦王见信陵君没有前来,计谋未能得逞,心中十分恼怒。蒙骜暗中上奏秦王说:“魏国使者朱亥,就是用铁锤击杀晋鄙的那个人。他是魏国的勇士,应该把他留在秦国任用。”秦王想要封朱亥官职,朱亥坚决推辞不接受。秦王更加生气,命令左右侍从将朱亥带到虎圈中。虎圈里有一只凶猛的斑斓大虎,看到有人进来,便要扑上前撕咬。朱亥大喝一声:“畜生,怎敢如此无礼!”他瞪大眼睛,犹如两个血红色的灯盏,眼眶都瞪裂了,鲜血溅到老虎身上。老虎吓得趴在地上,浑身发抖,许久都不敢动弹。左右侍从这才又把朱亥带了出来。秦王感叹道:“乌获、任鄙这样的大力士,也不过如此!如果放他回魏国,那就是给信陵君增添羽翼。”于是,秦王越发想逼迫朱亥投降。朱亥始终不从。秦王便命令将朱亥囚禁在驿舍,断绝他的饮食。朱亥说:“我深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理当以死相报!”于是,他用头撞击屋柱,柱子都撞断了,可他的头却没有受伤。最后,朱亥用手伸进自己的喉咙,掐断了咽喉,英勇就义,真是一位义士啊!
秦王杀死朱亥后,又与群臣商议说:“朱亥虽然死了,但信陵君仍然掌握着魏国的大权,我想要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各位爱卿有什么好计策?”刚成君蔡泽进言说:“从前信陵君窃取兵符救援赵国,得罪了魏王,魏王将他抛弃在赵国,不许他回国相见。后来因为秦军围困魏国形势危急,魏王不得已才将他召回。虽然信陵君联合四国,立下了大功,但他的威望已经威胁到魏王,魏王怎么会没有猜忌之心呢?信陵君用铁锤杀死晋鄙,晋鄙死后,他的宗族和宾客必定对信陵君怀恨在心。大王如果拿出一万斤黄金,秘密派遣奸细前往魏国,寻找晋鄙的党羽,给他们大量钱财,让他们散布流言,说‘诸侯畏惧信陵君的威势,都想要拥立他为魏王,信陵君不久之后就会篡夺王位’。这样一来,魏王必定会疏远无忌,剥夺他的权力。信陵君一旦失去权力,天下诸侯也就会各自散去。我们再趁机用兵,就没有什么困难了。”秦王说:“爱卿的计策很好!但是魏国刚刚打败了我们的军队,他们的太子增还在我国做人质,我想把他囚禁起来并杀掉,以此发泄我的仇恨,怎么样?”蔡泽回答说:“杀掉一个太子,他们会再立一个太子,这对魏国又有什么损失呢?不如借助太子增,让他在魏国进行反间计。”秦王恍然大悟,对太子增更加优厚。一方面派遣奸细带着一万斤黄金前往魏国实施计划;另一方面让自己的宾客都与太子增交往密切,趁机暗中告诉太子增说:“信陵君在国外已经十年,结交了众多诸侯,诸侯的将相们,没有一个不敬重并且畏惧他的。如今他担任魏国的大将,诸侯的军队都归他指挥,天下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就连我们秦国,也畏惧信陵君的威势,想要拥立他为王,与他联合。信陵君如果即位,必定会让秦国杀掉太子,以断绝百姓的期望。即使不这样,太子也将老死在秦国。这可怎么办呢?”太子增听后,流着泪向他们请教计策。宾客说:“秦国正想与魏国通和,太子为什么不写一封信给魏王,让他请求秦国放太子回国呢?”太子增说:“就算请求,秦国怎么会轻易放我回去呢?”宾客说:“秦王想要拥立信陵君,并非他的本意,只是畏惧他罢了。如果太子愿意让魏国侍奉秦国,这本来就是秦国所期望的,还担心请求了秦国不答应吗?”太子增于是写了一封密信,信中详细叙述了诸侯归服信陵君,秦国也想要拥立他为王等事情,最后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国的意愿。他把信交给宾客,拜托他们秘密送给魏王。于是,秦王也写了两封信,一封送给魏王,归还朱亥的尸体,假称朱亥是病死的;另一封则是向信陵君表示祝贺,还附带了金币等礼物。
再说魏王因为晋鄙的宾客散布流言,本来就已经心生疑虑。等到秦国使者捧着国书前来,想要与魏国停战修好,询问使者来意,全是对信陵君敬慕的话语,又收到太子增的家信,心中越发怀疑。秦国使者又将书信和礼物送到信陵君府上,还故意将此事泄露出去,让魏王知晓。话说信陵君听说秦国使者前来讲和,对宾客们说:“秦国如果没有战事,怎么会来求于魏国?这里面必定有阴谋!”话还没说完,守门人来报告说秦国使者在门外,还说“秦王也有书信前来祝贺”。信陵君说:“作为臣子,从道义上讲不能有私人外交,秦王的书信和礼物,我不敢接受。”使者再三表达秦王的心意,信陵君也再三推辞。恰好这时魏王派使者前来,要取秦王的书信来看。信陵君说:“魏王既然知道有这封信,如果说我不接受,他肯定不会相信。”于是,信陵君命人驾车将秦王的书信和礼物,原封不动地送给魏王,说:“我已经再三推辞,不敢打开。如今承蒙大王索要观看,只能呈上,一切任凭大王裁决!”魏王说:“信中必定有什么隐情,不打开就不明白。”于是,魏王打开信观看,大致内容是:
公子威名,传遍天下,天下诸侯,无不倾心于公子。不久之后,公子就将南面称王,成为诸侯的领袖。只是不知道魏王让位会在什么时候?我满心期待!送上这份薄礼,提前表达我的祝贺之情,希望公子不要怪罪!
魏王看完后,交给信陵君观看。信陵君上奏说:“秦人狡诈,这封信是想离间我们君臣关系,我之所以不接受,正是担心信中不知写了什么,害怕落入他们的圈套。”魏王说:“公子既然没有这种心思,那就当着我的面,写封回信给他。”随即命令左右侍从取来纸笔,交给信陵君写回信。信陵君的回信大致内容如下:
无忌承蒙我君非同寻常的恩情,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信中提及南面称王之事,这不是用来教导臣子的言语。承蒙大王赏赐,我冒死推辞!
信陵君写好回信,交给秦国使者,并让其将金币一同带回。与此同时,魏王也派遣使者前往秦国致谢,并且表示:“我们国君年事已高,希望能让太子增回国。”秦王答应了这个请求。太子增回到魏国后,又在魏王面前进言说信陵君不可过度重用。信陵君虽然问心无愧,但他也能察觉到魏王心中对自己的猜忌始终未能消除,于是便借口生病,不再上朝,将相印和兵符都交还给了魏王。此后,他与宾客们整日饮酒作乐,沉迷于女色,日夜沉醉其中,似乎在尽情享受这最后的时光,生怕快乐稍纵即逝。史臣为此赋诗感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