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西洋使团,开启交流(2/2)
王守仁适时补充:\"陛下英明。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此理。\"
次日,朱雄英再次接见西方使团,设宴款待。席间,他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朕愿与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大明愿意与你们交换技术知识,共同进步。\"
马可激动地说:\"陛下胸怀广阔,我们正是为此而来。威尼斯愿与大明建立长期贸易关系,互惠互利。\"
朱雄英点头:\"好。朕决定在太仓设立专门的贸易区,供西洋商人居住交易。同时,朕邀请部分使团成员留在大明,担任技术顾问,教授你们的知识。\"
为表诚意,朱雄英赠送使团大量珍贵礼物:上等丝绸、精美瓷器、名贵茶叶,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详细资料。
\"这些是我大明的瑰宝,\"朱雄英说,\"正如你们带来的技术对我们有用,这些也许对你们有所帮助。文明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消息传开,朝野议论纷纷。保守派官员纷纷上书反对:\"陛下,西夷之术奇技淫巧,恐乱我中华正统。\"
朱雄英在朝会上回应:\"诸位,当年佛教传入中国,不也有人说是外来异端吗?结果如何?它与中华文化融合,成就了灿烂的佛教文化。技术本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他举例说:\"你们看这航海仪器,若我们掌握,便能开辟更远的航线,扩大贸易。这火器技术,可增强国防。机械装置,可用于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这些难道不是利国利民?\"
王守仁补充道:\"陛下所言极是。唐朝开放包容,万国来朝;宋朝闭关自守,最终积弱。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
朱雄英随即下旨,成立\"四方会通馆\",专门负责中西文化交流。任命王守仁为馆长,负责统筹协调。同时,他还下令工部、兵部各派精干人员,跟随西洋技术顾问学习。
在翻译馆,学者们开始翻译西方科技着作。起初进展缓慢,因为语言障碍和专业术语的差异。但在朱雄英的支持下,逐渐培养出一批精通西文的翻译人才。
一个月后,第一批仿制品诞生了。工匠们成功复制了航海六分仪,虽然精度略有不足,但已经可以使用。火器改良也取得进展,新式火铳的射程提高了近两成。
朱雄英亲自视察成果,对工匠们说:\"好!这只是开始。我们不仅要学会制造,还要理解原理,进而创新改进。\"
西方使团中留下的技术顾问也深受感动。一位意大利机械师说:\"大明皇帝的开明程度超乎想象。在欧洲,许多国王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而这里的皇帝却如此重视。\"
朱雄英的开放政策逐渐显现成效。越来越多的西方商人和学者闻讯而来,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大明的文化和产品也开始更广泛地传播到西方。
一次,朱雄英在御花园与王守仁散步时说:\"守仁,你看这满园花卉,有本土的牡丹芍药,也有西域的郁金香玫瑰。它们共同绽放,各有其美。文明亦如此,当兼收并蓄,方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