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 第140章 重启远洋,郑和扬帆

第140章 重启远洋,郑和扬帆(1/2)

目录

明仁宗四年春,太仓港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数百艘巨船整齐地停泊在港口,船身上漆着朱红色的龙纹,桅杆高耸入云,船帆如林。这是朱雄英决心重启的远洋船队,规模远超前朝。

朱雄英亲临太仓港,在高台之上接见郑和:\"爱卿,此次远航,朕寄予厚望。\"

郑和单膝跪地:\"臣必不负圣恩!\"

朱雄英扶起郑和,目光深远:\"此行不仅是贸易之旅,更是文明交流之途。朕要你带去大明的友谊,带回世界的智慧。\"

他递给郑和一份详细的指示:\"这是朕亲自拟定的航行计划。除了寻找贸易机会,更要广泛收集各国的技术、文化和地理信息。尤其要注意记录航线、绘制海图,这些都是我大明海洋战略的根基。\"

郑和恭敬接过,仔细阅读:\"臣明白,必定详细记录所见所闻。\"

朱雄英又说:\"朕为你配备了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包括从西洋使团那里学来的新式仪器。船上还有专门的翻译官和学者随行,负责记录和研究。\"

出发前夕,朱雄英在码头设宴为船队壮行。他举杯对众将士说:\"诸位勇士,你们此行代表大明,当以礼待人,以德服人。让世界看到,大明不仅军力强盛,更是文明之邦。\"

船队起航之日,港口人山人海。炮声轰鸣,鼓乐齐鸣,无数百姓前来送行。朱雄英站在高台上,目送巨船缓缓驶出港口,心中感慨万千。

郑和的船队首先抵达南洋诸国。在爪哇,当地王公热情接待,双方交换了礼物,建立了贸易关系。郑和按照朱雄英的指示,详细记录了当地的物产、风俗,并邀请当地学者登船交流。

船队继续西行,抵达印度西海岸。在卡利卡特,郑和见到了当地的香料市场,那里堆积如山的胡椒、肉桂让船员们大开眼界。郑和不仅购买了大量香料,还向当地商人学习了香料的种植和加工技术。

\"陛下说得对,\"郑和对随行的学者说,\"技术和知识比货物更有价值。我们要把这些都带回大明。\"

船队在阿拉伯海域停留时,郑和特意拜访了当地的天文学家和航海家。他们交流了航海技术,互相展示了各自的海图和仪器。阿拉伯人的星盘和天文知识给郑和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非洲东海岸,船队见识了当地独特的文明。郑和用丝绸和瓷器换取了象牙、犀角等珍贵物品,同时也记录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每到一处,郑和都按照朱雄英的指示,广泛收集当地的典籍、地图和技术资料。船上的学者们忙于翻译和整理,绘图师则不断完善航海图。

消息陆续传回大明,每一次都引起朝野轰动。朱雄英在朝会上说:\"诸位,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财富,更带回了知识。这证明了朕的判断:海洋是通往世界的桥梁,是大明未来的关键。\"

趁着这股热潮,朱雄英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他在朝会上宣布:

\"第一,凡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三年内免征商税。第二,设立海关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进出口事务,保护商人权益。第三,建立海上保护制度,派遣水师定期巡逻,打击海盗,确保航路安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