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洛阳的地理政治(1/2)
此时,李恪正在皇宫大殿内,悠然地品着香茗,对即将到来的风波浑然不觉。
杜如晦则在一旁,眉头紧锁,心里正在计较着什么。
他当初和陛下说,自己出来看看各地的府兵情况,适不适合多招募一些府兵。
在其他地方视察挺好的,但是到了洛阳不行。
因为洛阳太复杂了,不像长安,因为皇帝在长安,就算谁再能折腾,都脱离不开中央掌控。
-----洛---阳---的---地---理---政---治------
大禹治水的时候,把洛阳包括在内的地方,叫做“豫州”。
因为当时这个地方野象非常的多,当大禹来到这个地方,就把这里描绘成“人牵着象到处走”的地方,这就是“豫”这个字的由来。
大禹以洛阳为中心,吸纳周边部落建立了“夏朝”,而洛阳的第一个建造者就是夏朝。
夏朝后来又被“商朝”取代,商朝又在洛阳建立起第二个都城。
商朝又被关中地区诞生的“周朝”取代,西周的都城就定都在关中,到了东周又把国都搬到了洛阳。
周朝又诞生了“礼法”,又因为孔子推崇“礼法”,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洛阳也被视为儒家子弟心中的圣城。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感慨洛阳的大,原话是“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此时的洛阳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都城了。
西汉经过百年的折腾,到了“王莽篡汉”,王莽正式确定了“两都制度”,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中都,确定了洛阳的政治地位,从此就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东汉,洛阳又成了首都,又在原本已经繁华的不得了的基础上,再次扩大!
这时候的洛阳,还修建了第一个大规模官办学塾,名为“太学院”,学生巅峰高达三万人。
这下子,洛阳又成了“读书人的圣城”,全天下的读书人趋之若鹜。
到了汉末,董卓看着繁华的洛阳城唏嘘不已,觉得这么好的地方,不能留给别人,一把火烧了洛阳。
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跑回洛阳,成了魏王,觉得自己辛苦这么多年,应该好好享受一下。
就下令重新修缮整个洛阳,这才让洛阳再次站起来。
当关羽死后,头颅被送到洛阳,曹操把关羽的头安葬在洛阳南面的“关林庙”。
从此之后,祭祀的百姓络绎不绝,这里又成了天下忠义之人的圣殿。
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魏国定都洛阳,又再次开启了大修宫殿,让整个洛阳的规模再次提升一个档次,更加的繁荣。
后来三国又被“西晋”同意,“西晋”也定都洛阳,还大力开发洛阳经济,史称“太康之治”,这让洛阳又提升一个档次。
不仅恢复到了董卓烧洛阳之前的规模,还更加的繁荣。
这时候的洛阳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