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 回想(1/2)
对于这个和尚老说,在他知道的历史里,从来没有人敢这样怼佛门,当然了,这也和佛教成立的时间较短有关。
毕竟任何一个教派,只要你立教时间长了,哪怕你就真的什么错都没有,但是依旧是会有人怼你,看不惯你的。
这不是你有没有错的问题,这是教派发展,以及人文历史必然的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
但是佛教不一样,他们立教时间真的太短了,前后在中原稳定下来也就百十来年,而且因为他们立教的手段,以及立教的那个时间段,还真就没人敢招惹佛教,这就导致他们有些夜郎自大了。
而若只是怼一下佛教也没什么,反正这玩意不知道有多少人暗地里骂呢,他们也管不了那么多,关关键是叶晨那首诗,那才是最要命的。
叶晨那首诗并不是什么名诗,只是现代时期人们流传出去的,在这个大唐时期还是没有出现的。
而这首诗,之所以会在后世流传那么广,也是因为这佛教,发展到后世的时候,那已经实打实的变质了。
毕竟现在这个时候,佛教虽然大部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多少还是有一些是苦行僧,这种僧人那还是好的和尚的。
而叶晨现在的身份,以及他的知名度,一旦叶晨这首诗散发出去,那对佛教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就是这个和尚所不能忍受的。
不过叶晨可不管这个和尚怎么想,他头也没回继续道:“现在咱们继续再说,你说你们来普渡世人,的问题,你们是怎么普渡的呢,收敛钱财渡之,劝人不事生产,劝人断掉七情六欲断子绝孙,你们这完全就是在毁灭人族的根本。”
“而被你们看不起,被你们认为是暴君的先秦时期,以至于历史至今,那些历史上的名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才算是真的在渡世人,他们真的是为了我华夏民族强盛而拼搏,他们才是值得敬佩的!”
“哦,对了,你可能不了解,那我就给你科普一下,比如吴起、商鞅变法图强,张仪、苏秦合纵连横,廉颇、李牧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政治斡旋,战国七雄,明争暗斗,誓要问鼎之轻重,虽然他们这是内斗,但是他们也是为了大一统,为了过能更好的发展,比之他们,你佛教又有什么,难道拿你们为了立教,恶意屠戮太天下来对比吗!”
“再说先秦时期的秦国,真的有你说的那么不堪吗,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称雄!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秦灭韩,十万秦军奇袭,韩军四万五千人应敌,韩国,灭!秦灭赵,前后六十五万秦军,五十万赵军,双方投入兵力达一百一十五万,赵国,灭!秦灭魏,十万秦军奇袭,水淹魏都大梁城,魏国,灭!秦灭楚,前后六十万秦军,五十万楚军,双方投入兵力达一百一十万,楚国,灭!秦灭燕,前后四十万秦军,二十万燕军,燕国,灭!秦灭齐,秦灭五国,携大势以压齐,齐国,灭!”
“泱泱大秦,文有一言而为国之法,武有一战而灭国之都,功盖三皇,德高五帝,是为大秦始皇帝,如此朝代,却是被你们说成一文不值,被你佛教称之为乱魔,你可真的是敢说啊!”
说道这里,叶晨是真的有些生气了,毕竟秦朝真的很流弊好不好,现在却是被这些人一阵乱搞,以至于到了最后,所有人都认为,秦朝就是一个暴君当政,百姓苦楚
的国家。
而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儒家的人,所以叶晨直接看了过去,直看的儒家那青年低下头,不敢和其对视。
说实在的,现在这儒家的青年,很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实在是叶晨说的这一切,就如同啪啪的打他脸,但他还无法反驳。
如果是这也就算了,关键是他竟然听着听着,觉得叶晨说的很有道理,毕竟他的知道秦朝的真实历史的,所以他觉得也许他们儒家真的做错了。
佛家的那个和尚,此时已经是双眼赤红了,他们佛教之人一直都是以嘴皮子程尊,可是今天他被叶晨给说的无话可说,他在嘴皮子上,竟然是没有说过叶晨。
因为说不过,他所为的佛心,也是慢慢的崩溃,以至于到了现在,他已经是即将陷入疯魔,他即将失去理智。
“哼,就算你说的都是对的,但秦始皇是暴君,这一点不可否认!”和尚已经是不顾戒律,开始和叶晨硬怼。
“呵呵,秦始皇是暴君?”叶晨闻言看着儒家之人,眼神之中满是戏谑。
儒家那个青年闻言,再看着叶晨看向自己的眼神,只感觉浑身都不自在,随后实在忍不住,直接转身背对着叶晨。
而叶晨这才撇撇嘴,然后开口继续道:“你骂始皇帝是暴君,可他在位37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寿宴之上淳于越说他的江山不能长久依然安然无恙,大秦一统,文武有功,有人言,功高震主,他却说,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荆轲行刺,他怒火万丈,可秦军攻占燕国却没有屠城暴行,他灭六国而未杀六国王公大臣,最后自己却被六国贵族夷灭三族,这,是暴君?”
“斥他严刑峻法,可他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保护人犯权利的法律,罪犯农忙时节放假40天,说陈胜因迟到要杀头而造反?呵,实际的情况却是迟到仅是罚款而已,这,是严刑峻法?”
“说劳民伤财建阿房,项羽火烧阿房宫,可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地基,你告诉我,建的是什么,烧的是什么?”
叶晨越说眼中怒意越甚,千古大秦始皇帝,岂能容尔等小人于此污蔑!
“呵,这些只是你的一言之堂,并没有历史可作证!”和尚依旧是死鸭子嘴硬。
对于佛教来说,他们并不在乎历史真相如何,他们只知道,只要可以利于他们佛教发展就行,所以对于历史的研究,佛教根本就没有,自然他们知道的,也就是现在市面上流传的。
而这在这个时候就要命了,叶晨拿的可是实打实的历史,这还有道教和儒家得两人可以作证,而这和尚,拿的却是大唐现在流传的历史文献,这一下就完全被叶晨给压着打了。
毕竟,大唐时期,可以说是对先秦历史修改最大的,哪怕是汉朝时期,汉朝有意抹黑秦始皇,但那也只是德行上的,毕竟汉朝的律法朝政,大多还是继承的先秦的,所以他们不会自掘坟墓,将一切后路堵死。
可是到了大唐,特别是李二这一代,他自认自己也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所以对于始皇帝,那是一种很特殊的感觉。
他即是崇拜始皇帝,想要做到始皇帝那样,但同时也是惧怕的,他怕自己走到了和始皇帝一样的结局。
而随后又因为在隋炀帝这方面,他修改历史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开始修改秦朝的历史,把始皇帝完全的给塑造成了一个暴君。
而说不过叶晨的和尚,干脆不纠结这个问题,他开始转移话题,道:
“好,那你说,始皇帝焚书坑儒,这个你又如何解释?”
“焚书坑儒?”叶晨闻言眼神变得怪异,而之前背过身的儒家之人,此时也是脸色变得有些不好看,因为这是他们儒家的耻辱。
当初的事情,乃是一小部分擅自做主,最后强行更改了历史真相,使得这件事变成后来世人所理解的样子。
想着这儒家青年的心绪就不禁飘飞起来,仿若是回到了之前在藏书楼看到的史记上的记载。
而叶晨也是开口开始给这个无知的和尚普及到:“关于焚书坑儒,这件事你要是认真看过史书,就应该知道,毕竟这件事虽然被改动不少,但是还是有些蛛丝马迹的,比如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这……我怎么不知道有这段?”这下,和尚没有开口,倒是儒家青年转过身,满脸的不可思议看着叶晨。
叶晨闻言看了他一眼,而后道:“那我怎么知道,你们自己的传承,你们自己不知道?”
“这……”儒家青年闻言有些迟疑,不过随即一咬牙还是道,“王爷,你说的这段确实我没见到过不过事情的真相,倒的确是这样!”
叶晨闻言眼睛一眯,他说的这一段,可是史书上的,而且系统给的历史资料也有,那就是说,这不可能出错。
但是既然这不会出错,那么儒家这隐世的人,本来就是为了保存传承,那他们没道理不知道这些才对啊?
而儒家的这个青年,这时候却是又是开口道:“王爷,不知道您可否告知我,您说的这段是出自哪本史记的吗?”
叶晨闻言点点头,而后到:“以上出自《秦事》,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一一清晰明确,疑者可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