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374章:纸币

第374章:纸币(2/2)

目录

到了新的一年,就是洪武七年,台员的新铜钱开始出现在市场。

发行大小铜钱没问题,人们都习惯了铜钱,并且也习惯了不同朝代更替新钱,并且对新钱,人们还有个新鲜感,特别是这一次大铜钱数量多了,不像大明大钱很少,自然使用方便。这些新铜钱马上就在市场上流通开来,甚至通过马祖岛很快就流通到了大明。都是一样的铜线,在大明一样可以使用,因为大明的大铜钱数量非常少,因此需求更多,这就使得流失到大明去的大钱也比较多,于是导致在台员市面上大铜钱不够用了,只好继续投放,这是后话了。

然后又过了两个月,台员的小额纸币也投放到市面上了。因为人们的需要,马上就得以流

通,但是总有知道大明宝钞之事的人,自然会对纸币担心,顾虑重重。民间的这种疑虑也有传染性,人们互相影响,甚至于出现抵制的风头,有的店铺拒收纸币。

民间的大小事情很快会反应到各级衙门,刘诚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同时他也很生气,抱怨民众不懂事。于是他发布了命令:抵制王朝钱币者违法!拒绝接受钱币的商家可以送官问罪。

他的这个命令没错,货币是zheng权的一部分,拒绝钱币就是拒绝官府。但是下达这样的命令有些简单粗暴。

告示在各县各地张贴出来,当然会震慑市面,没人再敢拒收。于是纸币真正使用起来,当然不会有贬值的事情发生,更重要的是零钱的实用性,一旦流通起来,人们就离不开了,不利的谣言也就销声匿迹了。看来该强制的时候就要严厉强制,不能太心慈了。

像铜钱那样,台员的纸币也通过澎湖、金门、马祖这几个地方流传到大明,因为它方便使用嘛。当然数量很少,都是商人携带过去的,没有银号的参与就不会大面积流通。

外来的货币流入当然是大事情,终于惊动了官府。对铜钱可以通过银号收集起来重铸,其中大铜钱数量比较多也引起了官府的注意,他们也开始增加大铜钱的发行数量,这也算是促进吧。数量不多的纸币让官府有点吃惊,因为朝廷发行过大明宝钞,在他们的认知里纸币就是空手套白狼,是骗钱的。对朝廷发的宝钞各级官员都不敢说话,可是外来的纸币绝对不行。于是福州发布告示,禁止使用外来的纸币,并上报朝廷邀功。

但是福州发布的这个禁令不大管用,在福州城禁止了,可是沿海的小城镇里,依然有台员的纸币流通,这当然是因为它方便实用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零钱数额不大,不影响大局,官府也就不那么认真了。

……

淡水城里王府终于完成了内部装饰可以使用了。

洪武七年四月初一,正是春夏之交,这天的清晨在王府举行大朝会,这是第一次让王朝的仪式有了宽敞的环境。

此前的王府不过是临时凑合,是个小院子,作为重要议事的正房堂屋不过是普通的两开间,只能摆放简单的桌椅,个人说话尚可,人再多就拥挤了。堂屋前面的院子就是普通的院子,宽不过三四米,长十米的样子,十来个人就站满了。在那里也有两三次朝会,都是严格限制人数,只有重要的和相关官员才能来。

本来今天没什么重要的政务,况且刘璎并不过问日常政事,今天就没必要召开什么大朝会。可是之所以兴师动众的召集百官集会是因为有刘谨建议,刘诚等重要官员也一致赞同。

刘谨的建议是:作为一个王国,国王就是国民忠心崇拜的神,更是凝聚王国的中心,因此国王必须经常现身,接受百官朝拜,这并非繁文缛节,而是必要的仪式,你见过哪朝哪代皇帝不上朝的?所以大朝会一定要经常举行,一个是重要节日要举行,没有节日的时候至少每个月要有一次。

要说不上朝的皇帝还真有,而且有好几位,都出在明朝。刘谨他们当然不知道了,现在才是明朝初年嘛。不上朝的皇帝在明朝出了四位,最有名的是万历皇帝,他有28年不上朝的记录,以至于很多大臣从来就没见过皇上。

刘璎想想也是这么个理,要维系王国,他这个国王不能成为虚无缥缈的神话,总要实实在在的存在才好。于是最后定下来每个月的初一,是大朝会的日期,遇到大的节日也要举行。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