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货币(2/2)
铜钱对银两的折算一般是一两折合1000文(小铜钱也叫文),但是折算是浮动的,在明代一般是800文折合一两银。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货币品种太简单,一个朝代只铸造一种铜钱,就是小铜钱。可是现代的人民币面值从从角分一元直到一百元就有十来种,使用起来当然方便,去市场买东西衣服袋子里装个小钱包就行了,可是古人就要带上一大堆的铜钱了,小钱袋子都装不下。
……
刘璎说道:“二叔,我在想,咱们做事要多为百姓着想,钱币要方便使用才好。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多几种面值的钱币,以方便使用。其实一枚铜钱还是大了些,可又不能掰开了用,所以市面上需要更小的钱币。但是太小的钱币怎么做铜钱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制作纸的钱币呢?”
这是个实际操作的问题,因为价值太小的钱币,等值的金属重量太少,铸造困难。个头太小的钱币也没法用。可是如果加大金属重量,就超过了币值,那就会有人收集起来熔化了牟利,导致无法流通。这就是刘璎提出用纸币的原因。
这是一个难点,古代朝廷解决的办法简单粗暴:没法做就干脆不做。所以历朝历代都是做一种铜钱,把不方便留给了百姓。
用现代的人民币来折算,一枚铜钱大约是六角多。在生产落后的年代一分钱都可以买
一盒火柴,算下来,一枚铜钱可以买60多盒火柴,你让卖火柴的怎么做生意呢?同样的道理,卖青菜萝卜的也难办。
这个难点官府不给解决,百姓只好自己解决,于是就有一种叫“角子”的辅助钱币,它不是官府发行的法定货币,是民间自发使用的,大家都认可就行了。当初的角子也是把铜钱剪成小块形成的,后来又有银号铸造的小铜块,价值很低,官府并不干预。
刘诚问:“你是说宝钞?这能行吗?”
刘璎:“咱们不叫宝钞,叫纸币。二叔您是担心百姓们不认纸币吗?咱们可以试一试,我还是有信心的。”
刘诚为什么没信心,这是因为失败的例子就在眼下,大明初年发行了纸币,它的名字叫宝钞。
这是朝廷借鉴银票而发行的货币,面值比银票小了很多,其意图当然是作为常用货币。银票面值没规矩,写多少算多少,一般都是几千两的,小一些也有几百两。所以银票大多用于转账汇兑,并不会用于市场流通。而大明发行的宝钞是大额货币,最多的是“当一两银”,它是用于市场流通的。
这纸币就叫“大明宝钞”。朝廷的官员完全不懂经济,但是懂得发财呀,搜刮民财都是内行。在他们看来,发行宝钞就是生财之道!是啊,一张白纸印成钞票就顶银子用了,这不是空手套白狼吗?竟有这等好事?
于是官府没有限制的大量印发宝钞,既没有金银做担保,也根本就没有打算兑换、回收。
朝廷自己明白呀,那宝钞就是白纸,所以在朝廷收缴赋税的时候
拒绝接受大明宝钞,自己发行的钱币自己都不承认。他们不停的印发同时又拒绝承认宝钞的价值,这个宝钞还能有好吗,所以它很快就彻底变成废纸了。
此时,这件事情正在大明市面上发生,民怨四起。台员的情报消息灵通,当然也知道,所以刘诚才表现出担心。不过刘璎已经发话了,他不好反驳,只能说:“那就试试看吧。”
刘璎见他没信心,说道:“二叔,同样的事会因人而异,朝廷的宝钞失败了,我们的纸币一定能成功。咱们发行的是小额钱币,并且只是在台员流通。实际上百姓对货币有没有信任,主要是看他们对当权者的信心。台员的百姓是信得过我们的官府衙门的,所以,依我们的信誉发行纸币一定成功。当然咱们还要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和规矩,以确保纸币的价值和不能乱发。”
刘诚问道:“你说的小额纸币,到底是什么额度?你细说说。”
刘璎回答说:“在大的格局上我们沿用朝廷的规制,主币还是银子,这就不用说了。辅币同样采用铜钱,也是大钱和小钱,分量与朝廷的相同,但是朝廷的大钱发行很少,实际上没起作用,我们要增加大钱的数量。与朝廷不同的是我们还要发行小钱以下的零钱,这些零钱采用纸币。具体的说就是在小钱以下有角分两个等级,四五种面值,每一张纸币的价值都小于一个小钱。有了这些小面额的钱币就可以应付市场零售,而不至于找不出零钱。这样一来就方便了百姓使用。二叔您看这样做可行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