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350章:朝贡

第350章:朝贡(2/2)

目录

刘诚吃惊地说:“啊?竟然有这么多?可是没听说有这么多的蛮夷小国呀!”

刘谨说:“海外蛮夷倾慕我大中华也是常理,这也是繁华盛世之事,好啊!”

在明朝初年,正是朝廷兴旺之时,为了治理恢复多年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创伤,朝廷都会出好政策,革除弊端,让民众得以恢复生息。所以此时的文人们大多为国家好转而高兴,也会颂扬皇帝和朝廷。刘谨等人也不例外,当然例外的是刘璎,他不会盲目地赞赏朱元璋,当然也不会反驳他父亲,不会让他们扫兴。再者说,

忠君思想并无害处,也对稳定社会有好处。

刘璎说:“其实这些小国倾慕中华文化是其一,可是他们也是为贪图钱财而来。据报告所说,这些蛮夷总是算计着这一次朝贡能够得到多少财物,他们为此而兴高采烈。我们的士兵里有番人,能听懂他们的议论,他们的通事也不避讳,也是这样说。”

刘谨说:“是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亘古不变也”

刘璎知道,他的父辈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遇事不会想到君王的不是,自愿地维护君王。对万国来朝,他们看不到君王的虚荣心,傲慢心,只说蛮夷贪婪。

刘诚说:“是啊,朝廷对朝贡者历来是‘厚往薄来’,对贡物都不会白收,会按价付钱,不但付钱,而且要高于市价很多,高的甚至十倍不止。除了付钱还要‘回赐’,都是金银珠宝和上好的丝绸瓷器。”

看来民间也是知道一些,当然也是朝廷自己宣扬的,天朝上国,富有大度。在现代人看来,就有点傻帽了。

就连刘诠也知道一些,他说:“对蛮夷的使者,朝廷都会细致周到的招呼,吃喝用度不用他们出一文钱,全是官府给包了。这些蛮夷过的都是天使般的生活。”

刘璎假装不知道,他说:“原来是这样,难怪这些蛮夷争先恐后地来进贡啊。这等好事我们为何不去呢?咱们不妨也凑凑热闹,顺带着在朝廷挂个名号。”

其实刘谨等人还是耳闻而已,没机会亲眼见识,如果他们能见到这些所谓的蛮夷使者更会吃惊的。因为有不少“使者”其实是冒牌货,其中就有东南沿海一带跑南洋的商人,他们成群凑到一起,花钱请个秀才先生,胡编个国名,写一道表文,就冒充贡使跑来上贡了,骗吃骗喝还骗走无数的钱财。朝廷只爱听歌

功颂德的话,哪里会想到辨别真伪呢?官员们也没去过南洋,更无法验证是不是有这样的部族国家。

说到进贡刘璎更是知道有个重中之重的进贡主角还没登场,它就是蒙古,在明朝的中后期,蒙古人年年都来朝贡,有时候甚至一年来两次。蒙古人进贡太热情,以至于朝廷招架不住了。

在明朝中后期,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战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由进贡引发的事件,在那一次战争中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

事件的起因是因为蒙古人进贡的马匹牛羊皮毛等货物太多了,朝廷的财政承受不起。比如说,当时谈好的,一年进贡一千匹马,可是蒙古人实际进贡一万匹!朝廷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了。朝廷要求他们减少马匹,要求少来几回,但是蒙古人不干啊,大队的骑兵闯进来强行进贡!他们强行给皇上磕头,不让磕头就动刀枪。

你来我往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导致了蒙古人大举入侵,这就是土木堡之变的由来。

其实蒙古人要强行进贡也有其道理,他们说:臣等生长北番,生齿日多,衣服缺少,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毡裘不禁夏热,入边作反。

用白话来说,意思就是:我们蒙古人的人口日渐增多,你们封锁边界,不许贸易,我们没有衣服穿。到了炎热的夏天还穿着毛毡裘皮怎么行呢?没办法,我们只能造反入侵。

你看,蒙古人说的头头是道。

蒙古人还说:只要允许我们朝贡,我就永远不打你。

这种“朝贡”上哪儿说理去?不让朝贡磕头就揍你,究竟谁是大哥呀?

可现在是明朝初年,与蒙古人还处于战争状态,双方是敌对国家,当然就谈不上进贡了。所以这个时候还没有蒙古人来进贡,来的都是南洋这一带的民族和国家。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