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350章:朝贡

第350章:朝贡(1/2)

目录

远征舰队已经正式组成,三艘新船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实验航行,也是训练。这三艘船是台员船厂造的最大的船,并且是混合动力,有机械水轮也有风帆,他们航行在大海上,威风凛凛,

经过初步测试,侧风时可以轻松达到20节,合每小时走37公里。这速度是当前最快的船了,比苍龙系列的军舰速度还要快,与现在最快的船——快艇相当,这是由于它有风帆助力,更主要的是远征战舰的蒸汽机增加了一倍,有四个驱动水轮,这规制沿用了威远号战列舰的动力系统。

……

封锁泉州的舰队早就撤了。从洪武三年五月到洪武四年五月,对泉州封锁了一年。对郑家的惩罚总不能没玩没了不是?刘璎原预定的就是封锁一年的。对于做海外生意的郑丰海来说,损失已经足够大了,这样的惩戒也算刻骨铭心,恐怕再也不敢有海盗行为,特别是对刘家。

堵在泉州湾出口的舰船撤了,可是刘家依然占据着金门,保护航道,也做生意,往来船只也常有停靠金门码头的,买卖货物,补充淡水食物蔬菜。

对于陌生船只和没有悬挂日月旗的,都发给他们,并且告诉他们悬挂日月旗的含义就是不能有海盗行为。这也是刘家船队一贯坚持的,在大海上遇到没有日月旗的都要发出警告,并且发放旗帜。

刘家的这一套做法让东南沿海一带和平了许多,海盗行为极大地减少了。

现在是洪武五年的夏季,此时海洋的季风从南向北吹,因此正是远洋来中国贸易船队到来的时候。远的有阿拉伯人、印度人,近一些的有南洋一些岛屿上来的,这些人的长相奇怪,穿着奇装异服,显然是外国人。

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大多带着做通事的汉人,方便交流,这也说明了在南洋讨

生活的汉人很多。

金门的守军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外来船有做生意的商人,可也有不少是来朝贡的。他们带着朝贡的贡品,无非是南洋的土特产,也没什么像样的东西。并且一个个的都兴高采烈,都盼望着早日到达大明朝的都城,就是南京。

这些情况就报告上来,这倒是提醒了刘璎:何不利用进贡这种方式不是给了台员一个亮明身份的机会呢?

现在的台员一直在暗处,并且总是躲着大明的官府,像见不得人的小媳妇,又像是为非作歹的海外山大王。创业初期力量弱小,确实需要低调不张扬。现在台员已经足够强大自保了,总是这样没有个身份,长久下去怎么能行呢?更何况台员一天天地繁荣,不能总是躲躲藏藏的吧?

这进贡就是个机会,别管朝廷的态度如何,名号算是亮出去了,让皇上和官府都知道有个台员。

刘璎在想,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是该亮出名号了。

周边小国向中国朝廷进贡的事,古已有之,但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还是从明朝起。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明朝初年的时候国力逐渐强大,周边比较稳定,有实力的大明朝廷也就有了威望。比如说,前面的宋朝、元朝这两个朝代,自始至终都是战乱不断,乱哄哄的局面谁还顾得上这些面子事儿呢?

可事实上的“进贡”没有字面上那么光鲜,更多的是赔本赚吆喝。明朝时,周边小国都喜欢向中国遣使进贡,其主要原因不是恭敬而是贪图利益。因为每次进贡,小国都会获得明朝的赏赐。进贡的只是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赏赐的却是瓷器、绫罗绸缎和真金白银。皇帝用民脂民膏买面子,满足“万国来朝”、“天朝上国”的虚荣心。小国则不在乎“贡”与“赐”的这种字眼上的尊

卑,有钱就行!只求实惠。因此每年都想来,不请自来,恨不能一年来两次,来了就不想走,而且使者团庞大,来人很多。

与朝廷交往是件大事,刘璎不好独自专断,于是他与父亲和两个叔叔商议,征求他们的意见,老爷子不在台员,否则也会请来指点。

刘璎说了从金门传来的消息和自己的想法,征求几位长辈的意见。

刘谨说:“海外蛮夷进贡的事听说过,但是不会很多吧?”

刘谨这样问是可以理解的,在明朝之前的确不多,现在是明朝立国之初,进贡的事情是逐渐热起来的,所以他知道的不多。

可是刘璎知道啊,历史上记载前来朝贡的小国和部落民族有数十个之多,还有的说是上百的!数量惊人。并且很多使团都很庞大,多的甚至有上百人。

刘璎说:“北竿岛没有报告,可能是因为刚刚兴起,不为外人所知,南洋来北竿岛的商船少。可是金门距离厦门太近,并且不远处就是泉州。这两处港口是名扬海外的,所以南洋来的船只多有停靠。据金门的报告说,停靠金门码头的进贡使者今年就有十来个了。推算一下,到达南京的进贡使团至少要有两三倍甚至更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