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议政院(2/2)
刘谨:“按你所说,它有修改律法的权利,还有对各级官府行为好坏的裁决权。那么这个机构里的官员该如何选拔呢?”
刘璎:“因为它有这么大的权力,所以我就希望它能反应民意。就是说,不光是官府官僚的意见,还要为民间发出声音,这才能更好的监督官府衙门。因此这个机构的成员要有一部分是各个县里选送的,而不能都由上面任命。”
“你说是各县衙门选送?”
“具体说吧,这个机构的主官由我来任命,可以一主一副,以下的成员是各个县选派。每个县选派两人,现在台员有八个县了,这就有16个人了,加上主官一共是18位官员。以后我们的县治还会增加,那么人数也会增加,但是台员最终也没有多少县,所以最多就三四十人。但是每个县选出的两个人的选举办法不一样,一个人是县衙门里有品级的官吏具名选出(就是写明同意的和反对的人数姓名),另一人需要通过该县的平民选举产生。这样一来,这个机构不
就可以反应各县衙门的官和平民的意愿了吗?”
刘谨听着懵懵懂懂的;“这办法行吗?”
刘谨从来就没听说这种选官的办法。朝廷里的官,都是大臣举荐,皇上点头任命的,哪有有百姓白衣说话的份?
实际上说到此读者们都明白了,刘璎要建立的就是议—会,也有叫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名称的,总之都是一回事,就是民意机构。理论上说,议—会代表了民意,因此它是最高权力机构,可实际上就未必了。比如刘璎的这个办法能保证当权者始终掌握着多数,因为有一半的成员是官僚选出来的,再加上正副主管,因此总能稳操胜券。但是有这个机构,民间的声音随时可以表达出来,给当权者以警示。
刘谨问:“你说的民间选—举怎么选?把全县的百姓们都集合起来吗?这怎么可能?”
刘璎说:“办法总会有的,我想到的办法也不一定最好,我说说看,您看是否可行?首先在一个县里的乡绅里面找出几个人,当然是号召力最大的乡绅,让他们举荐候选人,经县衙门审议确定后公布出来,同时公布他们的履历资格,给出一段时日让民间议论,然后择日投—票—选—举。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投—票,这也是有约束的。比如可以要求是有财产的才有资格,比如农民最少要有十亩地,渔民要有自己的船,经商的至少要有一间商铺或者作坊。俗话说:有恒产者才有恒心。”
这就是不给贫民选—举—权了,没有绝对公平只说。实际上每日为吃饱肚子奔波的人,哪会想别的?他们反
倒容易被小人用钱财诱惑利用。
由此可以看出,刘璎设想的这个议—会成员,都是来自官僚士绅阶层,并且能保证多数成员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说到底这种对议—会代—表民—意并不彻底。
不过,如果真的认真搞一个民—意机构,就会像我们前面说过的,鞋子不合脚,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为什么说不会有好结果呢?前面我们举了例子,但是没有分析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就一句话:执行了民—主制度就必须放权、分权,对于独—裁者来说,他可以设法打破制约,而缺乏民—主思维的民众没有抗争的意愿和能力,所以制度会迅速垮塌。
刘璎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不会放权。虽然他希望民意可以得到表达,让统治者了解民情,但放开极有限度。
……
刘谨对他儿子所说的这一套选官办法是闻所未闻,不过听着好像更能反映民意,作为监督的衙门能够多想想民众疾苦不是更好吗?
同时他也感觉到了,在这样的衙门里,官府官僚还是多数,不会失控。
刘谨思考一阵子说道:“你说的这个衙门叫什么名字呢?是不是也叫督查院?不过看着与督查院不一样,它都管什么事呢?”
刘璎说:“是不能叫督查院了,不过叫个什么名字我还没想好。听阿拉伯人说他们有元老院,是贵族和民间士绅组成的。不过叫这个名字感觉那里边都是白胡子老头,不太好。莫不如直白地就叫议政院,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议政嘛。父亲您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名字呢?”
其实叫议—会最好,刘璎打算建立的就是议—会,当然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