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远征船(1/2)
远航美洲最重要的准备有两项,一个是准备船,第二个是挑选人。这些准备现在都开始做了,为应付复杂艰难的航行,准备就要细,所有可预见的困难都要想到,有准备有办法,为此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也许明年夏天可以成行。
远洋航海一般要讲究季风。季风就是海洋上按季节不同形成不同风向的风。很显然,使用风帆的船来说风向很重要,顺风顺当还速度快。
大部分人对“季风”似懂非懂,我们借此机会用最简单的语言科普一下还是必要的。
海洋季风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差。
因为与大陆相比较,海水容易吸收热量,也容易释放热量,因此海洋在季节的变化中温差比大陆小,温度比较稳定。相反,大陆上冬季更冷,夏季更热。
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空气就会流动过来补充,这就形成了风。
冬天的时候大陆气温低于海洋,于是空气就从大陆流向海洋。夏季里大陆气温高,海洋上的空气则流向大陆。在气象上这叫大气环流,这种按季节变化的风向就叫季风。
拿中国沿海来说,在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于是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这就形成冬季季风。由于大陆在西北方位上,海洋在东南方位,所以冬季的季风是西北风。
从更大的地理范围来说,冬季的冷风高压起源于北极西伯利亚,终止与赤道地区的大洋。因此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地区都是北风吹向大洋,连带着气候干燥。
反之,在夏季刮南风,气候湿润,降雨多。
这个季风变化对于各个大陆都是同样的道理,至于某一处的风向如何,就要看大陆和海
洋的相对位置了。
这就是季风的原理。
这一次的远征是横跨太平洋的航行,季风有什么影响呢?应该说季风对这一次的远航影响不大。
这条横跨太平洋的航线关系到两个大陆,西太平洋这边是亚洲大陆,东太平洋那边是北美洲大陆,因此在夏季里,靠近亚洲大陆的一侧吹东南风,而靠近美洲一侧则是西南风。
我们知道,对于帆船来说,侧风也是比较好的风向,船队向东航行一路上都是侧风,仅仅是角度略有变化。同样道理,在冬季则是从北方来的侧风。
因此,季风的变化对于这一次航海没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是机器动力船则不需要考虑风向。这也算是有利的一面。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预计这一次远航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真是不好准确回答了。
如果按里程估算,这一次航行往返的直线里程至少是三万公里,相当于环球一周的四分之三。很显然,实际航路不会是笔直的,而是曲曲弯弯的,所以实际走的里程要远大于三万公里,甚至要走四五万里。
对于所需的时间,如果按照理想情况简单计算是这样的:
按照中等航速来计算,按照目前船只的性能10节的航速是有把握的,10节折合一小时走18公里多一点,那么一天24小时走444公里,考虑到夜间要放低航速,或者干脆停船,估算一天也能走350公里。这样算下来,单程两万多公里需要两个多月,那么往返就需要四五个月了。
这是纯数学计算,实际上绝对不会这么顺利,理性地说一年能回来已经非常理想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实例为证:历史上的150年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理论上是四万公里)航
行用了三年的时间,比数学计算的时间多了三倍还要多!
麦哲伦所使用的船是一百多年以后的船,除了没有机器动力之外应该比此时的船更好,而且他们的航海技能经验要比刘璎手下的水手更强。因此在航程差不太多的情况之下,说几个月能回来就太乐观了。如果说刘家的船有蒸汽机的优势,比麦哲伦用的时间短一些也能说得通,但是面对复杂的环境就不能过于乐观了。
还有危险和艰难程度也不可轻视。麦哲伦出发的时候有五艘大船,265名水手,可是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一艘船,18个人!船只损失了百分之八十,人员损失更惊人,百分之九十三人都没回来!连麦哲伦本人也死在菲律宾群岛。
刘璎知道这段历史,“前车之鉴”不能不重视,那就要采取措施,尽力避免损失,起码要保证远征船队能够回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