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宜兰(2/2)
刘璎:“给你配的官员吏员人手还不齐全,现在人手紧,后面再陆续配齐。还给你带上一个小队的护卫队做基础力量,但是一个小队人手不够,维护地方还是要靠民团,你到任后立即组建民团,由护卫队训练他们。”
“谢执政官的关怀。”
一个小队一般是50人左右,最重的武器是小口径炮。以眼下护卫队的装备,这一个小队的武力不容小视,有了这支军队,刘治瑧就有了底气。
余下的还有钱粮调拨就不说了。宜兰县治初建,还没有税收,钱粮还要靠上面支持。
刘璎:“县衙门正常处理政务之后,你要把交通作为重要的政务。海港码头要兴建,陆地的道路也要修。因为宜兰海路航线要看天气,所以还是陆地交通最保险。需要沿着原有山路修缮扩宽,首先要以能通过独轮车为准,几年后要求能够通过马车,如果不能全线通车,至少也要大部分路段可以通行。”
古代的施工能力差,在险峻的山区修路难度大,所以刘璎不做过高的要求。
刘璎知道,现代里宜兰是有铁路交通的,是米轨(窄轨,一米轨距)。可此时的铁路还只修建了淡水到基隆的一段,并且还是马拉的,蒸汽机的火车头尚未正式使用。但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修建铁路要求有更高的土木工程技术,现在要修建到宜兰的铁路难度太大,再者从经济角度说也不划算,此时没有多大的货物流通量,修建耗费巨大的铁路不
划算。
刘治瑧赴任去了,事后刘璎得到禀报说刘治瑧带着带着他的人马是走山路步行赴任的。对此刘璎还很满意,这说明他用心了,自己亲自走一趟山路也是对道路的考察,日后谋划修路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刘治瑧等官员步行走山路,他们的家眷和行李等是走海陆的,人员货物乘船就少了行路的辛苦。
……
下山的麻豆社的番人都送到了淡水平原,现在总数有260人。县衙为他们单独划出五六百亩地,周围修建了简易围墙。建围墙的材料有砖石,更多的是木料,这里不缺木材,开荒就要砍伐大片的树林。围墙虽然简陋,可是足够高,番人们轻易不能逾越。在围墙的周围有四个做岗哨的高塔,这围墙和岗哨的功能就是防止番人逃跑。
看这个营地的样子就类似于监狱了,对番人严加看管,这些番人们不是犯人也类似于犯人了。
围墙内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了很多窝棚,也有木板房。前面说的围墙和这些窝棚都是番人自己修建的,这是他们来到此地的第一项工作。山上的番人也是住窝棚的,所以这个活他们还会干,当然是在民团的监督之下,也少不了棍棒教育。
番人营地有基本的模样了,这一天县尉董铭给营地里看押番人的壮丁训话,他是照着刘璎所写的文案照本宣科,不是读文案,而是用通俗的话来解说:
“你们别看番人可以搭窝棚、建围墙,但是更多正经的活他们都不会干,也不是完全不会,是懒!他们在山林中应有尽有,随时可以吃饱。他们的财产除了身上的破衣服和窝棚就什么都没有了,有的番人连家庭都没有,没有父母和兄
弟姐妹,连媳妇都没有,真的是一无所有。因此他们就不懂财产为何物?他们的生活就是吃东西、戏耍、男女交合,然后找个地方睡觉。风雨到来时很凄惨,雨过天晴照样嬉戏,绝对不会想到要搭建一个更好的窝棚以躲避风雨。番人不事农耕,也不会种庄稼,让他们去田间劳作那是绝无可能的。”
还有特意安排的熟番,他们是知道的,但他们是过了几代的熟番,已经融入了民间,他们同样不能理解。
天下能有这样的人吗?这是普遍的疑问。
给团丁们讲解的还只是肤浅的表面现象,更深层的道理文案里都没说。
按人类进化的过程来说,演化的关键一步就是人群被某种灾祸逼迫离开了丛林。为了食物,不得不以收集野果子和打猎为生,野果子的种子散落地下,生长出新的植物,因此人们开始学习播种、农耕。收获的果实需要储藏,于是就有了私人或人群占有的财产,由此又演化出继承、家庭,于是就有了伦理道德。有目的的劳动使得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劳动创造了人类。”这话是真理,没有劳动就没有最基本的文明,番人就是被文明遗漏的一群,他们更接近于原始人!
这些番人的习性很难改变,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不知都少年多少代了,已经根深蒂固。这里的气候也是原因之一,亚热带气候有丰富的山林和果实养活着他们,也害了他们。没有饥饿,没有生产,没有劳作,没有家庭,也没有财产,他们已经懒惰成性了。加上岛屿与世隔绝,外面的文明影响不到他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