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出售老花镜(2/2)
这种文字朱元璋见到过一次,那是在三眼铳上看到的,当时也是没人能认识。看来这真的是西洋货了。
刘基的话能不能解朱元璋的疑心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他的脸色去掉了凝重,有了笑容。
做臣子的要有眼力见,跪在地上的刘基扣着头再次补充说道:“皇上春秋正盛,臣实不知皇上也需要此物,否则应当及早奉献,还请皇上恕罪。”
刘基说话文绉绉的,解释一下,他说:皇
上您还年轻力壮,因此实在是不知道皇上也是老花眼了,否则应该早早地进献,拖延到今日是我的罪过,请皇上恕罪。
这上哪儿说理去呀?心爱的物件“送”给了皇上,还自称有罪。不过刘基只能这么说,否则,私藏珍宝那就是罪过,不是有怀璧之罪一说吗?
朱元璋也不客气:“刘爱卿进献宝物何罪之有啊?爱卿平身。”
轻飘飘的一句话老花镜就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刘基家里还有两个,怎奈屈光度不合适,戴着眼晕。如果他从来就不曾戴老花镜也不觉得什么,可是习惯了之后突然没了自然是处处别扭。这就是他给刘璎写信的原因。
刘璎自然是没的说,赶紧照办,并且指派专人搭乘邮号的快船尽快送到京城。
刘璎是细心人,他马上就想到要淡化老花镜的事,这主要还是为老太爷的处境考虑。
刘璎的决定是立即把老花镜拿到商铺里出售,并且明说这是西洋货,当然数量是极少的,并且是高价。
如果在市场上可以买到老花镜,在就证明刘基对朱元璋说的是实话,他没有蒙骗皇上。
之所以能公开销售某些先进的产品,与三眼铳一样都是打着西洋产品的旗号。更主要的是刘璎现在身处海外台员,少了顾忌,如果他还在北竿岛,也是不敢太招摇。
老花镜上市的同时,刘璎指示工厂,开始研制近视镜。与老花镜一样,也是按照普通规律,按屈光度分别档次制作,购买者试验佩戴,顾客自己选择合适的眼镜。因为此时没有验光的仪器,做不到更精确。
望远镜也在眼镜工厂里生产的,但是眼镜可以销售,望远镜却不能,
新商品上市场要慢慢来,不能冲击太大。
第一次销售老花镜不多,各种屈光度加在一起只有五十副,这主要是没有存货。因为原本没打算投入市场,所以产量很小,以后就要扩大生产了。
这五十副花镜投到市场上,只有大城市大码头能分到几副,数量非常之少,这商品就等于是珍宝精品一样。
销售的办法也像大宗的粮食一样,是批发给中间商,刘家的商铺不直接零售。
定价也是非常高,刘璎原本定的价格是80两银子。一副花镜买80两已经是高价了,但是物以稀为贵嘛,这是第一次出货,刘璎定价800两一副!涨价十倍,但是估计市场上会炒得更高。
按800两这50副花镜就能得四万两白银!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了。
正常定价80两是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一个工匠三年的总收入。普通人是消费不起的,可是有富人啊,一个小地主拿出几百两银子不会为难。
像眼镜这种商品,在大陆上出售会有很多顾虑,可是在海外市场只考虑赚钱就行了,较少有什么顾虑。
说到海外市场,现在刘家对海外出口的货物很大一部分都是新产品,在高丽、日本都是抢手货。比如铁制品、工具、农具、独轮车、车轴车轮组件等等,当然也有传统的产品,例如瓷器、丝绸、布匹、茶叶等等。
刘璎不是不重视国内市场,之所以现在的大陆市场还不显得那么重要,那是因为国内尚处于恢复时期,远没有达到繁荣盛世。所以随着对蒙古战争取得优势,内地逐渐平稳,国内的市场会显示出巨大的容量,也是不能忽视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