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神奇的要牌(1/2)
钢铁产量的过剩让刘璎想到了修铁路,首先想到的是解决几处矿山的运输问题,可是想到基隆就更有意义。
基隆在台员岛的最北部,距离淡水只有40多里(20公里),现在在台员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张到了基隆。人们的活动能量是很大的,不用刘璎做什么提醒,很快就从淡水向周边扩展,于是也就发现基隆有天然的海湾和优良的港口环境,比淡水码头更有价值。最先迁移到基隆的是造船厂,也修建了专门军用的码头,刘家的各种舰船经常光顾那里。刘璎正谋划着建立第二个县衙门。
在现代里淡水(台北)和基隆是两个很有规模的城市,也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圈,所以修这条铁路的运输量一定能很大。
决心已定,刘璎找来了淡水知县刘亚辰等相关的人员和炼铁厂、加工厂的工匠们商议。
刘璎说了他的设想,首先讨论的是铁轨,这是修建铁路的关键,如果没有铁轨还修什么铁路啊?工厂里的轨道车不少,因此基本概念大家都是有的,这讨论起来就方便了。
刘璎说:“咱们现在还不能用轧钢的办法制造铁轨,我们没有那么大动力的轧钢机,所以只能采用铸造了。从铸造性能来看,铸铁比铸钢要容易些,所以我打算采用锻铁来铸造。这是铁轨的图形,你们看看可有什么问题?”
刘璎画的铁轨断面图是丁字形的,而不是现代里工字型的铁轨,看着粗笨了很多,这是为了保证强度够用。因为窄轨火车也没有那么大的载重量,所以铁轨整体尺寸比现代铁轨小得多,这是为了节省钢材。
韩宝贵问:“大少爷,一根铁轨有多长呢?”
长度决定了铸造的难度,韩宝贵是炼铁厂的主事,所以他才这样发问。
刘璎
反问:“你觉得多长合适呢?”
“回大少爷的问,这么长的铸件很难保证平直,小的以为不宜超过两丈。”
两丈就是六米。
刘璎一听有点为难,一根铁轨至少要十米吧,六米太短了,轨道上的接头就太多了。
乘坐老式火车都是咣当咣当的,那就是铁轨的接头,一个接头一声咣当。
刘璎说:“好吧,你这个话先放一放。郎狗窝你看呢?”
郎狗窝是加工厂的管事,他说:“按大少爷的意思这铁轨要用手工打磨,小的觉得这办法太粗糙了,难于保证平整。就像我们厂子里的轨道,那都是龙门刨加工的,这才能平直。可是我们现在的龙门刨最大加工长度是一丈,不够用。所以小的以为不如干脆再制造一台龙门刨,专用于加工铁轨的上表面。我粗略的估算,一根铁轨的加工费不会超过一两银子吧?大少爷觉得可好?”
原来的龙门刨是为加工机床床身而制造的,有两米的加工长度就足够了,所以它最大能力是加工三米长的零件,现在加工铁轨显然不够。
郎狗窝说的有道理,工厂里好几处都有轨道车,轨道都是加工过的,否则难保平直,车子也不会平稳。所以刘璎也认同铁轨需要加工。
可是问题又来了,加工铁轨就需要更大的龙门刨,同时还要考虑铸造的难度,最后刘璎把铁轨的长度定为五米,新龙门刨的加工能力为六米。
按现代的标准说,五米的铁轨太短了,接头多会增加铁路的成本,并且接头处会有震动。
现代的铁轨标准长度是12。5米,长度标准首先要考虑生产和运输,同时兼顾铁路的品质和经济。这个长度数值也是为了便于计算。12。5乘8等于100米,一公里要80根。更现代化
的铁路用长轨,那是现场焊接的,可以是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长度。使用超长铁轨的关键在于解决气温变化下的热胀冷缩,要避免轨道变形,那是需要更多的先进技术的。
修铁路用的不光是铁轨,还有其他的部件。比如:枕木、联结零件、防爬部件和道岔等等。这些也都要设计制造。还有铁路的路基、桥梁、车站等等的也要制定标准。总之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需要一批懂技术的人来做文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