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268章:饥民

第268章:饥民(2/2)

目录

一进城门刘璎立刻感觉不同,没有了城外的熙熙攘攘,街面上可是清净多了。人来人往的也有不少人,可是没有了乱哄哄的感觉,衣服褴褛者也有,但绝不是城外那些灾民。

刘璎当然是看明白了,这是官府不让灾民进城。这可是冬天啊!在城里起码能找到更多的避风处,要饭也容易些。由此可见,此地的官员没有为灾民着想,唯独想到的是自己清净。

跟随的刘春雨说道:“大少爷,灾民都被挡在了城外,官府维护了城里的安宁,可就苦了灾民。去年冬天北方的瘟疫很严重,现在又是冬天了,是不是又闹瘟疫了呢?我们可要加小心了。这次来我们带了一些口罩,要不要派人回去取来?”

去年的瘟疫中,刘家的作坊就制作了口罩,当然是刘璎的主意和设计,使用很方便,价格也不贵,去年就投到市场上销售了不少。

刘璎说:“不必了,如果有瘟疫,我们早就应该知道了。”

展七雄说:“如果没有瘟疫却不让灾民进城可是不仗义。”

这对于城里人来说可能是好事,他们会赞成,可是却加重了灾民的

苦难,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就看站在哪个角度来说了。但是官府绝对不应该这样做,城里的是子民,灾民同样也是子民。即便遇到瘟疫需要隔离,官府也应该尽力关照城外的灾民,不能让他们在饥寒交迫中煎熬。就算站在封建王朝的利益上也不能这样做,如果让皇上知道了此地的官员恐怕也要承担责任。当然这是刘璎的思考,也许他的思想太现代了,古代的皇帝会这么想吗?

几个人在热闹的街上穿行,在一个十字路口果然看到了陆文利所说的安民告示。张贴时间不久,冬季里没有下雨,告示还很完整,刘璎上前观看,那告示上写着:

晓谕城阳士绅:新朝建立,记元洪武,皇恩浩荡。本县荣幸就任,定不负子民众望。本县寄望商贾繁荣,市面稳定,政通人和。余即日谕令店铺照常开张,士农工商安居乐业。然中原大地数年饥荒,灾民流离失所,城阳乃富庶之地,引众多饥民而至。朝廷欲开仓赈济,勿使其冻饿于野。本县士绅亦应为善,广设粥棚。然瘟疫或不时而至,本县将封闭城门,饥民不得入城,此乃防瘟疫之要也。本县叱令宵小,安守法度,勿谓言之不预也。

城阳县令赵继仁,洪武元年腊月。

这告示是什么意思呢?对古文需要简单解释一下:

告示的对象是本县的士绅,古代官府治理地方依靠的是地方士绅,所以就对着士绅说话。

告示说:新皇上登基了,现在是大明朝的洪武元年。我这个县太爷是皇上任命的,我说的话你们都要遵守。商铺都要开门营业,战乱没了,大家该干嘛就干嘛。但是因为咱们

这地方富裕,有粮食吃,所以华北地区大批的灾民就涌入了我县。注:这个县老爷还没搞明白粮食是从哪儿来的,城阳是山区,可不是江南的鱼米之乡。

告示说官府也是想拿出粮食来赈灾。后面的话他没说,隐含的意思就是官府没有粮食,想办也办不到。接下来才是实在的,就是让士绅们行善设粥棚。既然饥民在城外,所以粥棚都要设在城外。最后是警告地痞土匪老实点,否则将被镇压。

……

刘璎看了告示,可以确认拒绝饥民进城的就是这位县太爷,他用不存在的瘟疫做挡箭牌,实在是恶政。不过这也好,正好配合自己的移民计划,处于困境的饥民更容易被动员移民,真是天助也!移民容易了,需要注意的就是尽力隐藏移民的目的地是台员。

站在刘璎身后的陆文利问道:“大少爷,那边有家酒楼还是不错的,是不是派人过去先预备着?您看要不要联络衙门里的官爷过来见见呢?”

刘璎说:“派人把酒席预备下,我还要走走看看,今天就不找衙门里的人了。”

“是。”

要隐藏移民与刘家的关系也是这次移民的注意事项之一,所以刘璎不适宜见官府的人。饥民也是朝廷的子民,别看现在官府不把他们当人看,说不定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可能编派一个“贩卖人口”的罪名,这都是要防范的。

刘璎给陆文利派的任务是联络官府,他在城阳好几年了,就会认识不少人。县太爷是新朝任命的官,可是县衙门里的吏员、文书、差役都是原来的。这就是我们曾经解释过的“铁打的衙门”那一部分,县太爷是“流水的官”。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