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亲赴城阳(1/2)
新战舰竣工,刘璎和刘诠相约一起去北竿岛。
对于新军舰的命名刘璎说道:“新船命名还延续前面的办法吧,这两艘舰船就叫青龙号和蓝龙号。这两艘船完工后,北竿岛的船厂就开始向台员迁移,主要工匠都迁过来,可还要留下一些人,北竿岛的船厂还要维持下去。今后的军舰就全部在台员制造了,北竿岛船厂改为建造民用船,眼下他们可以造快船,这种快船是正需要的。咱们在福州还有个船厂,那里就以造大型商船为主了。总之,军用的船只只能在台员制造,三叔觉得如何?”
“哈哈!这还用问我,你不是一直在躲避着官府吗?我也赞成要离朝廷远点,特别是军用的东西。这两艘船竣工后我们就有七艘军舰了,考虑到我们经常要出海贸易,是不是可以组建两个分舰队,分别执行贸易和交通护航呢?”
刘璎:“我看可以,就照着三叔您说的办吧。”
刘诠说:“现在有了七艘军舰可以说是海上无敌了,船厂迁到台员我们还要继续造军舰吗?”
刘璎说:“咱们这七艘军舰上的火炮数量并不多,优点在于打得准,船速快,按西洋人的说法这种军舰叫做巡洋舰,就是可以快速巡游的意思。可是如果遇到大型海战或者对陆地军事要塞发动进攻则显得火力不足。三叔也是知道的:在朱家军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他们就使用装备了很多大炮的船,这种船的大炮都在船舱里,在船舷的每一侧都有十几门大炮,打起来火力很猛,威力很大。按西洋人的说法这种大炮很多,装甲也多的舰船叫做战列舰,是船上排列很多大炮的意思。
所以在我们有余力的时候应该考虑建造一艘战列舰了。”
像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是现代的名称,中国古代也有对舰船的分类办法,但是刘璎不熟悉,他毕竟不是军事专家。
从世界海军战史来说,战列舰曾经是海上的霸主,从大航海时代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百年里一直是海军力量的中坚,战列舰的海上霸主地位不曾动摇过。当然战列舰也不止一个规格,也是有大有小。直到二战中出现了航空母舰之后战列舰才退出历史舞台。
战列舰的突出特点是:皮糙肉厚,抗打击能力强,它的火炮不但数量多,还口径大,在现代里三四百毫米口径的大炮都有,那炮弹就有水缸那么粗了,炮击的威力惊人。
虽然刘璎知道航空母舰更先进,可是他本事再大,现在也造不出来飞机,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航空母舰,所以说战列舰还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刘诠说:“是的,大侄子你说的没错,不但是陈友谅有这样的巨舰,眼下这大海上也有,远的不说,泉州的郑家就有这样的大型舰船。所以你说的对,我们也要有这种叫战列舰的船才好。”
现在刘家有七艘军舰了,这一支海上力量可以威震东海黄海这一带海域了。这一切都是在朝廷不知不觉中做到的,朝廷做梦也想不到在他们身边一支力量在崛起。
当然了,刘璎是不会去威胁明朝廷的,不但不会给朝廷造成威胁,相反还会尽力帮助它。比如现在山东河北一带因为战乱造成大范围的灾荒,饥民遍野,刘璎就通过城阳这一处码头输送粮食,并且逐渐加大力度,现在每个月大约能输
送一千石了,并且这个数量还在逐渐增加。可是数量总会有个限度,每个月输入一万石粮应该是极限了,不敢再多了,怕引起官府的注意。
对于偌大的华北平原的几千万饥民来说,几千石或万石粮食也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但是有粮就聊胜于无,在饥荒之中一把米就可以救人一命。另一方面刘家也不便于大张旗鼓,如果惊动了官府也可能节外生枝。
既要输入粮食又要掌握节奏,外加招募移民的打算,这是促成刘璎亲临山东的原因。
刘璎和刘诠登船看了新竣工的军舰并且挂上新命名的牌匾,之后刘璎就准备启程去山东,新军舰的试航和训练编制等事务就交给刘诠了。
刘璎的意思是随便调一艘商船去山东,顺便运送一些粮食。可是刘诠坚持一定要调动军舰,展七雄更是要求担当护送任务,所以最后决定还是出动苍龙号。
苍龙号也有五百料,也是可以载货的,因此在船舱里装了不少的粮食,也就不需要其他商船了,一艘苍龙号足矣。
刘璎出行不是他一个人,护卫随从有十几个,展七雄自不必说,跟随的还有刘春雨和刘治瑧,这两个人都各有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