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三眼铳3(1/2)
对三眼铳样品进行了试验,实际的效果让刘璎非常满意,它的有效射程达到了100米,合67步。这是有效射程,其实际射程比这还远。同样的枪械,个体之间也会有差异,弹药量也有影响,此外还有环境天气等等的因素都会有影响,所以刘璎就把三眼铳的有效射程定为100米,这是负责任的说法。
与现代的武器相比,这射程算是很差的。比如射程最短的手枪,一般都会有100米以上的有效射程,达到二三百米的也正常。
弓箭的有效杀伤射程最多六七十米,常规数据只有四五十米,所以三眼铳的射程对于压制弓箭绰绰有余,若明军获得这样的三眼铳就不惧怕蒙古骑兵了。
在战场上,假如有100支三眼铳,一瞬间就可以投放300发弹丸,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命中率,也可以消灭30个骑兵。
三眼铳的装弹速度很快,20秒内即可完成,至多30秒。这就可以形成不间断的火力,足以压制骑兵的冲击。
刘璎吩咐众人:“在附近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到弹丸。”
找到弹丸可以观察它的破损程度,分析打击的力度,这都是第一手的资料,对于研制武器来说至关重要。
现场的几个人分头去找,很小的弹丸的确不容易找到。还好,按照单孔的位置还真找到了一个,大家都凑过来观看。
因为装在弹药包里的弹丸看不见,连开枪的士兵也是刚看到弹丸的样子。
弹丸就是个铁球,有大拇指头部那么大,圆溜溜,亮晶晶的基本没有损坏,说明打击的力度不够大。人们看着那弹丸都渍渍称奇,这么规矩的铁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除了工厂的工匠,其他人真就不知道,都感到很新奇。
……
这么规矩的铁球是怎么生成
出来的呢?会不会加工费用很贵?让我们科普一下。
现代人们都见过轴承里面的滚珠,直径都是一般大小,尺寸非常严格,如果一个一个地加工研磨,它的加工费用可就了不得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它的价格是极便宜的。
它的制造过程是这样的:
用圆钢在冲床上按钢球大小切下来一个一个的圆柱体,第二部冲压成球形,第三部上研磨机。
都见过农村里的碾子吗?研磨机就是钢铁的碾子,它周边是封闭的,是避免原料和液体流出去,里边有两个碾子。把待加工的钢球倒在里边,添加磨料和油,然后一对金属的碾子就转起来,碾压研磨,直到尺寸合乎标准为止。一次研磨出来的钢球就有几千个,然后清洗筛选剔除残次品,剩下的就是成品了。
这加工方法是不是很巧妙?各种加工的办法叫做“工艺”,知道了制造钢球的工艺过程,你就可以理解这些钢球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昂贵。
……
测试打靶完毕,刘璎拿过来三眼铳仔细端详。他看着前面的枪头就想到了现代步枪的刺刀,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面对面拼杀的冷兵器。于是他对刘诠说:“三叔,我有个想法,可以再改进一下,不过制造成本又要增加一些。”
刘诠也是习惯了,他这个侄子总会有突发奇想,他笑着说道:“又有什么好主意,说说看。”
刘璎指着枪头说道:“三叔您看,如果把这个枪头换成一把短刀,并且能很方便地卸下来和装上去,那么这把刀不就是士兵手中的工具吗?这把短刀的一面是刀刃,另一面是锯齿,用处就更大了。比如说搭建帐篷砍树枝,到蒙古草原上宰杀牛羊和切肉,切菜做饭,做餐具也是可以的。”
刘诠很是惊奇,这真是个好主意
:“岂止如此啊?刀的用途太多了,就是百姓居家过日子谁家也离不开刀啊?好主意!好!好!增加一些成本也值了,士兵们会喜欢的。”
现在有了轧制的板材,制作短刀是非常容易的。在刘家的工厂里制作短刀或其他的零件都会采用机械加工,尽量避免手工的操作,因此这些加工的需求也刺激了加工设备的进步。
已经试验成功了,做一些改进之后马上投入生产。同时刘璎嘱咐郎狗窝,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地把人员和设备挑选出来,为成立专门的枪械制造工厂做准备。专业化的生产可以刺激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提高生产效率。
刘璎问郎狗窝:“你估计一个月能制造多少支三眼铳?”
郎狗窝想了一会说:“回大少爷的话,第一批会难一些,一个月生产十几支差不多吧。”
刘璎说:“要保证质量,我们做出来的每一支三眼铳都要合格,不要贪多,这个月你就生产十支吧。”
……
有了三眼铳就可以送到江宁去了,就在此时,从江宁传来消息:朱元璋已经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