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口罩(2/2)
过年后刘璎随着家人回了老家,那是因为他姐姐刘琴年后出嫁。
回到南田,浙江地面尚未发现瘟疫,一家人都平安。这应该得益于古代里人的流动性很小,流动速度慢,瘟疫也就传播的慢。过了年就是春天,天气渐暖,瘟疫也就会逐渐销声匿迹,浙江福建等地可能躲过这一劫。
刘璎的姐姐刘琴,过了年就是16岁了,按古人的规矩就到了出嫁的年龄。
刘谨为她选择的婆家是普通乡绅,门户地位与刘家差不多。之所以这样选择也是参考了刘璎的意见。如果到了新朝建立之后,由于刘基的地位,刘家就成了显赫的豪门贵族。按门当户对的原则,就只能在新朝权贵里边选择了,搞不好就会成为逆臣或贪腐家族的亲属而受牵连。与其担惊
受怕的就不如平平淡淡选择一个普通人家,此时新朝还没建立,刘基还没有显赫的地位,与乡绅接亲倒也是合乎规矩。
自小刘璎就与姐姐亲,此时会更多的陪伴姐姐。姐弟俩闲话中,刘璎说:“姐姐将来要是被欺负了就告诉弟弟,我会为你做主教训他们。”
听弟弟这样说,刘琴心里自然舒坦,但是她笑着说道:“你才多大?还是个孩子,能护住姐姐?”
刘璎说:“姐姐你放心,以咱家的门户姐夫家的人绝对不敢欺负你。”
“姐夫”俩字让刘琴满脸通红,她说道:“别胡说!咱家的门户在南田也数不上,又不是达官贵人!”
看来女人的见识还是差了点,她知道祖父在江宁,但是更多的就不知道了。这说明刘谨兄弟几人嘴巴严,当然也是参加“造反”的身份实在危险,这也是刘琴不知道详情的原因。不过现在就没什么了,刘基算是熬出了头。
刘璎说道:“现在我可以悄悄告诉你,让你心中有数,不过可不许对外人说。”
刘琴一下子就来了兴致:“什么事这么神秘?还神叨叨的。”
刘璎压低了声音说道:“姐姐你是知道的,大元朝廷不是败了吗?我估摸着用不上一年半载的就会建立新朝,到那时咱家老太爷可就不是一般人了,可能是位列朝堂的宰相。姐姐你说这门楣高不高?有谁还敢欺负你?”
刘琴张大了嘴巴:“啊?这可是真的?”
刘璎:“这么大的事哪里敢骗你?不过你嘴巴千万要严实,现在还不到时候。说出去没人信反倒是没好处,其实也不用咱们自己说,别人自然就会知道。弟弟今天告诉姐姐是让你心里有底。”
……
离开南田之前刘璎对他父亲说:“请父亲紧盯着瘟疫的变化,一旦蔓延到浙江,还是让全家到北竿岛躲避为好,海
岛与大陆隔绝,更安全。”
刘谨说:“这倒是个办法,我会注意的。哦,还有你说的‘口罩’不错,还简单容易制作。咱家有裁缝铺子,可以做一批预备着,也可以运往江宁,那里正需要呢。赚钱是小事,救人乃是善事。”
……
刘璎、刘诠就直接返回北竿岛,然后去了台员。
玻璃厂等很多工厂都已经陆续搬到了台员。刘璎还想着老花镜的事,回到台员他立即让玻璃厂磨镜片,让工匠打制金质和银质的镜架。此时的眼镜还是宝贝一级的特别高档产品,所以镜架就要用金银,以提高其高贵的身份。
有磨制镜片的技术做老花镜完全没问题,问题在于屈光度的掌握。刘璎指示说,按照不同的聚焦尺寸多制作几个规格,这就可以让使用者选择。同时他告诉工匠们,找老年人做实际的实验,这就可以定出合适的屈光度。
在现代配眼镜有测试的仪器,可以检测出眼睛的屈光度,准确地配置眼镜。此时当然没这么先进的仪器,那就多做几副老花镜去试着戴。
长远看,眼镜是常规产品,以此为由头刘璎就组织人手成立了专门的眼镜工厂。只有专业化的生产才能逐渐提高产品档次同时降低成本。
除了制作眼镜之外,要紧的事还有两件,一个是试验制造三眼铳,另一个是加强防务。
来到了台员岛,毕竟自身安全是第一位的,需要建立完善的防御系统。
台湾这个地方以前没人关注它是因为它没有价值,海盗都不会到这里来打劫。这里人少,没钱没物的能打劫什么?所以来这里光顾的商船无非是补充淡水和食物,就是海盗来了也没有抢劫的邪念。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这里逐渐繁华,那就难免惹人觊觎,海盗来了也会红眼,所以就需要有自卫的手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