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259章:口罩

第259章:口罩(1/2)

目录

刘璎借鉴现代的办法说是要用布条捂住口鼻。

刘基问道:“带个布条管用吗?可是没听说过。”

其实这就是口罩,古代没有口罩,就用一块布代替了。现代的经验证明这是有效的办法,可是古人未必知道。

刘璎拿起纸笔,他画出布条挡住口鼻的方法,然后又换一张纸,画出现代里口罩的样子,他说:“用两三层棉布做成这个样子,可以节省棉布,比布条更方便,并且更有效。可以让裁缝照着这点样子做,发放给市民,这是隔离疠气的好办法。”

刘璎说出的这些办法能起多大的作用就要看刘基的能量了,他是朱元璋的重要幕僚,但也不是唯一的,朱元璋手下的重臣还很多。所以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

说起在防疫的时候用布条掩口鼻是有个故事的,事件发生于明末大将洪承畴带兵剿灭李自成的战争中。洪承畴是很能打的名将,在潼关一带把李自成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正当即将胜利之时,军队中突然传开了瘟疫。军队的人员集中,是最怕瘟疫的,因此战争不得不暂停,并且请来民间多个医生郎中来军中治疗。

瘟疫严重,死的士兵很多,于是派一队人专门处理尸体。由于天气炎热,尸体腐败气味难闻,处理尸体的士兵就用布条绑住口鼻。

于是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

按道理说,接触尸体的更容易被传染,可是人们发现这些处理尸体的兵反而很少被传染瘟疫。这个现象被一个民间郎中注意到了,他认为是布条遮掩口鼻挡住了疠气,于是大力推广这个办法,使得军中瘟疫得以控制。

这是在古代里口罩发挥作用的一个例证,同时也说明,古人很晚(明朝末年)才知道使用类似口罩的物品。

这个故事也引发一个思考:那位郎中发现布条掩口的作

用,其实他已经非常接近瘟疫传播的真相了,如果他或者其他从医的人继续探索,就有可能揭示出细菌的作用,找到真实的病理继续研究下去,就会找到真正的治疗方向,当然也就有了更有效的防御措施。

很遗憾,这个发现就到此为止了,错过了让医学进步的窗口。

……

从现在的情况看,瘟疫还没传到浙江,回老家当然更安全。所以他们就开始合计着尽快离开江宁返回老家,他们留下来没什么作用,只有远离瘟疫。

如果刘基获得主持防瘟疫的差事,那么刘璎留下来还能帮些忙,可是,虽然刘基是新朝的重要人物,防瘟疫的差事还轮不到他,他至多是上个条陈,提出一些建议而已。并且这些建议能不能被采纳还两说。既然如此,当然是早早回去为好。

瘟疫初起,江宁尚未封城,但是这么多年一家人能聚在一起过个团圆年实在是不容易。所以,纵然有瘟疫风险,刘家还是决定过一个团圆年。

为了预防瘟疫,刘府自行决定封门,家里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仆人均不得外出。并且府内的人也不准随意串院子,各个院子都锁上大门,只有必要的饮食传送也严格管理。

限制人们的流动,是控制瘟疫最好的办法,刘府实行这些办法刘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家里这么多人只有家主刘基做不到,因为他是官身,要去伺候朱元璋,身不由己。

外面来的食物都要用药水清洗,蒸煮,禁止吃生的水果蔬菜,这都有点不近人情了。

可想而知,好不容易过一个团圆年,却全然没有过年的喜庆,唯一能渲染气氛的是门上换的新对联,墙上的年画彩纸,还有偶尔的鞭炮声。

这个年过的没有味道,不过刘璎并没有闲着,他倒是有更多时间琢磨三眼铳并画出设计图。再

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设法与老太爷多接触,施加影响。虽然话不能明说,但是要尽力避免悲剧的发生。

在江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消息灵通,北方战争的消息都可以最先知道。朱家军北伐非常顺利,可以说势如破竹,安徽、河南和山东几乎是传檄而定。

这让刘璎很惊讶,不是说元末明初华北平原上人口锐减吗?还导致后来的大移民?如果战争这么顺利何至于十室九空啊?难道是瘟疫太严重所致?

其原因是刘璎对历史没那么精通,战争的初期是顺利的,与此同时,蒙古人也清醒过来了,他们也在重整自己的军队。蒙元名将王保保就在山西整军,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蒙元军的战斗力。随后王保保会从山西出征,一场残酷的大战即将在华北平原展开,真正残酷的战争很快就会到来。

现在刘璎更关心的是山东,那是因为刘家在城阳的商铺和邮号,他一直在担心着他们的安全。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就很好,山东商铺应该是安全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