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需要移民(2/2)
刘诠所说的立规矩需要兵,就是这个道理。
从居民中征兵能招收到多少人呢?
古代人口少,战争年代里比较合理的一般是十抽一,就是能招收到的兵是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当然这说的是战争年代里的比较合理的水平,和平时期就不能养这么多的兵,养兵是需要银子的。
如果残酷一些,也可以十抽二。更极端的也有,比如明朝末年的李自成,他的办法就是把人抓光,不管男女老幼,都夹裹进来,随着他的大军走。打仗的时候,就把老弱病残押解到前线做炮灰。他逃跑的时候,这些百姓就是掩护他逃跑的殉葬者。所以李自成的兵一过就是赤地千里。
按台湾目前情况来说,刘诠所说的十抽一是很合理的。他们招来的人也不全是兵,可以组
成民团,用于维护地方治安,就相当于警察的作用了。
刘诠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刘璎的赞同,于是就按十抽一开始招收壮丁,按照地域组成民团,除了维护地方,也是军队的后备兵源。
……
陆战一营驻地不远处的一条小溪上正在建造桥梁。小溪不宽,但是水量充足,又是平原地形,小船行驶畅通无阻,它是一条良好的交通水道。在这样的河流上修桥就必须顾及行船,为此桥面就要高,以便船只通过。
这样的桥,假如不考虑马车通过,桥面修成圆弧形的,这一类的桥在江南水乡是常见的。可是要通过马车,则坡度就要放缓,否则牛马车上坡困难,所以就需要修建延长的引桥,以减小坡度,才能让马车顺利通过。
他们现在修建的桥就需要水陆交通和地面交通兼顾,所以这里建的桥就有很长的引桥,这就加大了工程量。
正是吃午饭的时候,修桥工地上的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地面上吃饭,边休息边说笑。
“郑什长,你给家里写信没有?”一个小伙子问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人。这人看着有三十岁了,也算是这群人中的年长者了。他的身份是俘虏之一,叫郑克义,是郑凤河家的族人,同族未必是近亲。现在的身份是工兵队里的兵,还是个什长。
郑克义说:“好不容易才让给家里写信,当然要写了。家里已经一年多不知道我们的音信了,恐怕都认为我们已经死了呢?就算保平安也要写信啊。”
他们几个都是俘虏,以前是严密封锁消息的,绝对不会让他们给自己家里通消息。现在来到了大圆,为了增加移民,允许他们把自己家里人做移民来大圆岛,所以才允许他们与家人通信。再者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刘家的军力壮大了,现在不惧怕郑
家来找麻烦,也就可以解除禁令,允许他们与家人通信。当然对他们还是有监督,已经告诉了,他们写的信件都要经过检查,检查的目的是保守来到大圆的这个消息。
刘家的士兵有学识字的传统,所以多数都会写字,当然他们写的信都是白话,并不符合此时书信的章法。郑克义是个例外,他在船上的时候就是经理人,当然是读过书的。
“你家里的人会来吗?”
郑克义回答说:“我家的老人都听我的,应该愿意来。你没看到北竿岛上从大陆来的人吗?每一家都给二十亩地,按垦荒算,五年不纳租,五年以后的租子也减半。还是刘家老爷心善啊,对下人这么好,为何不来呢?”
大陆上普通百姓讨生活还是艰难的,首先就不是家家都有自己的土地,给别人做佃户,一般都是四六纳租,收获的六成都是地主的。当然地主也得不了那么多,他要交土地税。所以说大部分农民都很艰难。因此,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还免租几年,诱惑力非常大。
郑克义说的还是很实在的。
一个士兵说:“你们看,这里的土地多好啊?长出来的草都比人还高,开垦出来都是上等良田啊。”
又一个说:“刘家老爷不是说了吗?我们的家人只要到了福州,剩下的刘家都管了,连饭都管了。到了这里,每一户还给口粮和布匹,还帮助盖房子。刘家真是大善人啊!我也给家里写信了,这么好的事哪能不来?”
他们所处的地点是台湾北部最大的一块平原,是淡水河的冲击平原,毫无疑问,土地是肥沃的。
虽然人都有乡土观念,但是生存还是第一位的,只要台湾岛上的生活有盼头,人们都会想往。即便是现代不是也有移民吗?还不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