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土著人(2/2)
人口确实太稀少了。
刘璎是知道的,淡水河沿岸是台湾岛上最富庶的平原之一,日后的台北市就在这里。这么好的地方,人口都这么稀少,山里就会有很多无人区。
在他们考察范围内,绝大多数是汉人,有少量的本地原住民,琉球人、日本人也有,是极少数,这样的人口结构决定了社会的汉文化的基础,这还是很理想的。
汉人多是有原因的。首先的距离大陆很近,大陆上人口众多,尽管古人比较保守,但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会有移民漂流到海外。
琉球距离不远,但是那里同样人口稀少,特别是与庞大的汉民族比较,他们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反应到台湾的移民数量上当然就少之又少了。日本也是类似的情况,只不过
距离更远了。
在考察中也了解到本地原住民的情况。这里的原住民在现代里被称作高山族,从人种上说属于南洋地区的马来人种族。可是考察中的原住民为什么人数很少呢?
他们调查的情况是:更多的原住民都生活在大山里,很少到平原来。这里所见到的少量原住民都是被汉人雇佣的,或者是附属于汉人的奴隶,时间久了他们也学会了一些汉人的习俗,慢慢融入汉人的社会,是被汉族同化的少数人。
这情况让刘诠感到很奇怪,他问刘璎:“这些人很奇怪呀,好好的平原地他们不来,非要在穷山沟里。在平原上种几亩地不好吗?这里的土地很肥沃,都是无主地,随便种,没人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刘诠还是传统的汉人思维,总以为种地才是根本,有粮食才能得温饱。
刘璎说道:“三叔有所不知,他们这些人不懂农耕,从来就不会种地的。”
“不种地?那他们吃什么?难道还有不吃饭的人?”
“真是让三叔说对了,他们不是像我们这样一日三餐,他们吃的是野果子,也吃猎物,比如野兔,鸟蛋等等的。”
刘诠睁大了眼睛:“还真有这种人?哈哈,真是见了鬼了。”
“三叔,您在北竿岛也生活了很长时间了,也知道这海岛上的气候与大陆不同,大圆距离大陆更远,完全是海洋性的气候了。所以这里天气温暖,降雨多。您看眼前这条淡水河,它的水量多大呀。这样的气候里,野生的植物和树木多,品种也多,可以做食物的野果子遍地都是,吃野果子同样可以充饥。像他们这样常年吃野果子也就习惯了,他们会觉得这些果子就是正常的食物。当然他们也不是不吃粮食,他们也会用兽皮和山里的特产找汉人交换,可以得到布匹、工具和
粮食,只是数量很少。”
刘诠说:“是啊,咱们派出去调查的人说,他们的交换也蛮有意思的。他们不懂得使用银钱,都是以物易物。还有人,就把货物放在路边,汉人看到了取走他们的山货,把他们需要的粮食布匹什么的放在原地。两边不见面也可以完成交换。这就很奇怪了,他们为什么不去汉人的村子里呢?当面交换多好啊?”
刘璎说道:“是很怪,我猜想他们是害怕,不敢到汉人的村子里去,怕受到伤害。”
“如果真是这样,可见这些人还是很淳朴的。”
刘璎:“也不能这么说。他们为何害怕呀?还不是他们的自己人里边就有倚强凌弱的?此地的汉人也说了,土著人居住的山里他们也是不敢去,说是这些人很野蛮的,能把人当成猎物吃掉。”
“啊?还吃人?”
“三叔,咱们调查的人真有这样的报告吗?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刘诠:“这就说明这些土著人,既胆小又野蛮,也是给我们的提醒,与他们打交道需要小心。也许这就是他们不愿意走出山林的原因吧?”
“三叔这样判断有道理,我们是要加小心。但是他们不愿意走出大山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不懂得建筑,不会盖房子,甚至做个窝棚都不会。大圆这地方很温暖,可是也有短暂的冬天,天气严寒时候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就寻找山洞做住宅,在山洞里可以躲避风雨,可以烧柴取暖。可是山洞只能是山里才有,平原地上哪会有山洞啊?”
刘诠听的直摇头,这天下真有这样的人?
刘璎知道,现代里台湾的土著被称为“高山族”,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于生活在山里,不愿意下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