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237章:土著人

第237章:土著人(1/2)

目录

见到数百人的军队下船并且在码头附近驻扎下来,在此地靠经营小码头为生的徐立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多的人,而且还是军队,他感到害怕是很自然的。为自己一家人的生计,他求见刘璎,战战兢兢的他跪地叩头如捣蒜,请求不要赶他走,允许他继续在此讨生活。

刘璎说道:“好了,你起来吧,起来说话。”

徐立见这个少年态度和蔼,让他镇静了不少,他又叩了一个头才慢慢站起来,垂手弯腰站立在那里,等候着训示。

刘璎说道:“徐立,我问你:你是那里的人?为何来到这大圆岛?来了多久了?”

“回官爷的话,小的是福建莆田人,来大圆也有四五年了。还不是在家乡混不下去才到海外讨生活?”

他口口声声的官爷,是把刘家的军队当官军了。也难怪,护卫队的服装整齐划一,列队整齐,很像是正规军。对“官爷”的称呼刘璎也懒得纠正,随他叫去吧。细想,叫官军、官爷也有道理,从今以后,这地方就自己说了算了,可不就是官府、官军、官老爷吗?

历年来福建广东人都有到海外谋生的,大多是遇到了难处,在家乡过不下去了,每个人都各有原因,也没必要去深究。

刘璎初到此地,首先需要的是平安,减少麻烦。对于本地居民,不管他是哪个民族的人,不管是不是华人,只要是没有威胁到自家的安全,都要安抚,求安定,求稳。

刘璎对徐立说:“我可以告诉你,我们是老百姓的军队,是保护老百姓的,我们的到来不会搅扰你原有的生活,按你所说,你是依靠这个码头为生的,你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我们不会把你赶走。你放心,我说话算数。”

智取威虎山等喜剧里常有“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这样的台词刘璎还记得,刘璎就

拿来用了,也是很好的宣传手段,借用一下效果也会不错。

说到此处,那徐立已经再次跪下去了,口说:“谢谢官爷的恩典!谢谢官爷的大恩大德!”

刘璎:“不必如此,还是起来说话吧。

“不过我也要有言在先:第一是你要遵守法令,如有违反,则法不容情!第二,无论是做买卖还是种田,都要依法交税。当然了,现在的税法尚未颁布,就是公布税法后也会有一段免税的时间。第三,今后这一处码头也要建立市舶衙门,对往来商船也要稽查,不会像过去那么随意了。”

市舶衙门就是海关,这是重要的政权职能,当然要建立,而且马上就要建立。按目前情况,来这里的商船都没什么交易,也就没有关税,但是关税的章程不能缺。

徐立千恩万谢地走了,刘璎也在考虑要建自己的码头,总要让自己的船能靠岸,能装卸货物。并且无论如何军用码头与民用码头要分开才好。

建军营和防务有他三叔刘诠在操心,刘璎就带上几个工兵,调两艘冲锋舟,沿着河道勘察,寻找适于建码头的位置。

什么样的地形适于建码头呢?首先水的深度要能够让大型船只靠码头,不能搁浅。其次附近的水域开阔,有足够的锚地便于更多的船只停泊。还要看河岸地形是否便于开辟道路,也要考虑分支水陆是否通达便利。

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学问。比如说: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由于河水的流动冲刷作用,河道凹陷的一侧由于泥沙的沉淀,水就浅,相反凸出的一侧在水流的冲刷下不容易淤积,水就深。

掌握这些基本的原理就会有目标的选择,而不是瞎忙活碰运气。

如果在大陆上施工可以就地招募壮丁,可是这里缺的就是人,几十里也见不到人影,于是就要动用士

兵。一营有工兵的编制,他们是施工的主力。还记得那三十多个俘虏吗?他们中有年龄较大的,不适于做战斗兵,于是就安排在辎重队和工兵队里了。他们在北竿岛做了一年多的苦力,什么活都干,倒是适合做工兵。

好在一营有三百多人,三艘船上还有水兵水手一百多,他们都可以充当壮丁,人力还是够用的。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非是石料和木头,烧制水泥设备也带来了,就地建起水泥厂。

除了建设军营和码头,修路架桥之外,还要对周边进行考察,绘制地图,划定区域,以便于施政管理。

他们初到此地,人手有限,考察仅限于几十里的范围,在这附近还是有一些人家的。

此地的居民点零零散散的,最大的不过十户左右,大多是户人家,叫村子都很勉强。在他们考察的范围内,全部合计起来也不到两百户。按这个数量来测算,整个淡水河的平原上也就是一千户左右,估计人口数量有五千人,最多不会超出一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