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229章:谋划大圆

第229章:谋划大圆(1/2)

目录

朱元璋即将打败最后一个对手,明王朝即将诞生。可是对于刘璎来说他反而感觉到了危机,解决的办法就是向大圆发展,躲到朝廷手伸不到的地方去。这个决策是一件大事,借着回家过年的机会,他与父亲刘谨磋商。

此时的人们当然不了解大圆,刘谨就问大圆有多大?可有农耕的环境?刘璎一一作答。

具备现代知识的刘璎知道,在现代里台湾也创造了辉煌,曾经得到过“亚洲四小龙”的称号,能支撑起这样的经济发展,其优良的自然环境是必备的条件,这是不用担心的。

刘谨又问:“大圆的人口怎么样?恐怕是百里无人烟吧?要不然离大陆并不远怎么没见过那里的出产呢?”

刘谨问的有道理,浙江福建两省距离大圆都不远,可市面上从来就没有来自大圆的商品,无论是吃的用的都没有,要知道,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土特产啊。

刘璎回答说:“父亲说的没错,大圆与大陆几乎没有人口来往。偌大的岛屿上总会有土特产,没有人来怎么会有货物流通呢?按我听说的是,那里的人口很少,也可以说是百里无人烟。但是大圆很大,总会有流落到那里的汉人。那里也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说是与南洋诸岛的人是同样的种族,我在吕宋岛就见过这种人。他们说话叽叽呱呱的咱们听不懂,长得个子小,都是黑黑瘦瘦的样子。与我们汉人相比较,他们还很原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不懂得农耕,当然也不会织布,因此很多人都是衣不遮体的,反正那里没有寒冷的冬季,也冻不死人。”

听刘璎如此说,刘谨惊的张大了嘴巴,他说:“这怎么可能呢?气候温暖可

以不穿衣服,可是不耕种吃什么?不是饿死了吗?”

刘璎说:“南洋那边天气热,雨水也多,因此遍地都是树林,茅草长得都比人高。在那样的林子里,野果子非常多,随手采摘都可以果腹,饿不死的。也是因为食物来的容易,他们那里还会去耕种田地呢?种地是很辛苦的。”

热带还有一种叫“面包树”的植物,其果子味道像面包,是他们比较好的食物。但是此时人们还不知道面包是什么,当然也就不会叫“面包树”,叫什么刘璎也不知道,所以他没说。总之都是野果子。

刘谨:“如此说这种人不愁吃不愁穿,根本就不懂得任何劳作了?唉,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不就是野人吗?他们会不会吃人呢?我儿你去了这样的地方怎么对付这些野人呢?”

原始部落的人的确有吃人的,这可不是瞎说,有文字记录的。至于台湾的原住民有没有吃人的事情确实没有记载,我们就当做是没有,这事儿可不能瞎说。

台湾的原住民属于马来人种,与南洋地区的马来人属于同一种族,生活习惯和语言都是一样的。在现代里称呼台湾的原住民为“高山族”,因为他们都是生活在山林里,此时称呼他们为番人。

刘璎回答说:“父亲所问的儿子我也不是样样都知道,但是大圆的原住民肯定不会吃人。那里的汉人很少,如果有吃人的事早就应该有所传闻。您所担心的如何对待这些人,我还没有细想,总的来说应该是和平相处,改造他们,逐渐融合,让他们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当然了,初期对他们的防范还是要有的,以避免意外。如果一旦起冲突,就可能造成仇恨,后面

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刘谨:“阿弥陀佛。我儿能这样想就好,他们好歹也是人类,与人为善还是应该的。”

刘璎:“无论如何,人口是最要紧的,没有人,什么事也办不了。所以当我们在大圆立足之后,第一要务就是移民,要尽量多的向大圆移民。”

刘谨说:“移民是对的,但是你不能大张旗鼓地到处收集移民。要知道,你去大圆不就是为躲避官府吗?大肆宣扬不就是告诉官府说,是我刘家人去了大圆。”

刘璎:“父亲教训的是,儿子真的忽略了,多亏父亲提醒。移民要看机会,并且要隐秘行之。”

……

刘璎的姐姐今年已经十四岁了,过完年就十五了。此时的规矩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俗话说:长姐如母,姐姐对刘璎很好的,一直是呵护有加。现在刘璎的亲姊妹一共有五人,刘璎最亲的就是姐姐。每次回家,即便他不去找姐姐,他姐姐也会来找他。他也知道此时早婚早嫁的规矩,知道她在家里的时间不会太多了,因此更是格外地珍惜。

今年回家刘璎给姐姐带来的礼品特别多,有首饰、化妆品、铜镜等等的一大包,他拿着去看姐姐。他身后还跟着丫鬟菊花,也是抱着一个大包。

刘璎一进门就说:“姐姐忙什么呢?看我给你带来了好东西了。”

刘琴显然很高兴,她说:“你来看姐姐,姐姐就很高兴,还带那么多东西干嘛。”

刘璎:“这不是过年了吗?总要添点喜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