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228章:说说下西洋

第228章:说说下西洋(1/2)

目录

刘璎回老家南田过年,到了家里就知道了内战的更多的详情。朱元璋的几十万大军包围了苏州城,大明立国最后一战开打。如果一切按照原来的历史进程,这一次攻打苏州的攻坚战要一直打到九月,是将近一年的时间。由此可知张士诚的坚韧顽强,也不是白给的。

这一战结束后朱元璋就扫平了江南,这一片地区显然还不是中国版图的全部,但是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拿下了中国的核心地带,也就是可以建国称帝做皇上了。

国内形势的变化也让刘璎不得不仔细地思量自己的处境,于是他就想到了大圆(台湾)。此时的大圆处于蛮荒的状态,并且不为大陆所知,甚至大圆岛有多大都不知道。

造成这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统治阶层都属于“大陆文明”体系,眼睛只看到了大陆,对海洋完全忽略了。另一方面,古代人口少,技术落后,人们生活空间有限。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大,很多地方还是地广人稀的状态,眼前的土地多的是,谁还去注意海外的岛屿呢?

作为唯一的特例是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而后就戛然而止,跟着就是“片板不得下海”的禁海政策。

与大陆文明不同的是欧洲的海洋文明体系,他们非常重视海洋,因此就有发现新大陆(美洲)和哥伦布环球航行,以及随后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这些都是欧洲人所为。

所以说中国的大陆文明与西方的海洋文明是截然不同的。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了,为何近在咫尺的台湾岛,一直到了清朝初年大陆上的人们才知道它,并设立官府(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县),收入版图。

……

既然中国是大陆文明,为什么有“郑和下西洋”呢?而且是那么庞大的舰队,绝对是世界第一。

借此机会文明

就解释一下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什么突然发生郑和下西洋?为何随后又突然中止?如此伟大的壮举为何只存在了那么一瞬间?

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一般的叙述往往集中于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有多么牛逼,郑和的宝船多么宏伟气派。此外就是对南洋东非地区的叙述和扩大中国的影响,当然也忘不了万国来朝的风光。

可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以“片板不得下海”而结束了?这些全都忽略了,或者是根本就没人注意它。

其实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原因很简单,就一句话:确保皇权。皇帝只能是我,想换别人门没门!别说是外人,亲侄子也不行!

当时的历史是朱元璋传位于他的长子长孙朱允文,就是建文帝。可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不服,其中也有朱允文急功近利政策不当的原因。总之,朱棣发动了军事政变,他不叫政变叫“靖难”,赶走了他侄子,自己做了皇帝,他就是明成祖。

朱棣的政变是不合法的,当然这是明朝的法。朱棣他自己也心虚,作为不得已的下策那就一定要朱允文死。合法的皇帝死了,朱家子孙里谁接班都有一定的合法性,他朱棣的皇位起码有个貌似合理的解释。

可事不遂人意,偏偏朱允文没有死!在朱棣的叛军打入皇宫后没找到朱允文,却发现了秘密地道,朱允文跑了!

满朝的文武大臣中多有不服的,当然朱棣也没客气,不服就杀!民间的士绅精英阶层也不会服,在杀戮之下口服了心也不服。

这情况下,朱棣的皇位怎么能稳当?朱棣自己都心虚。

怎么办?

在朱棣看来,最低限度要找到朱允文,杀死朱允文!这是朱棣的第一要务,也就成了此时朝廷的第一要务,更是国家第一要务,天塌下来都没关系,只要朱允文的命!

对,这就是朱棣心中第一件

大事,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不可触碰的核—心利益。

朱棣倾尽全国的财力打造一支舰队,天下第一的无敌舰队,战船两百多艘,士兵等人员两万七千多人。咱们不说打造这一支舰队要多少银子,就是维持这些人、这些船出海一次,几百万两白银怕是不够。因为他们可不是去做生意,不是刘璎的船队出去赚钱的,他们不赚钱,纯消耗。还有,为了海外的行动安全需要结交海外的部落、王国首领,要送上礼物,大撒—币,花钱买平安。

这样不计代价慷国家之慨,只为了一个目的:找到朱允文,杀掉朱允文!

因为朱棣把他能想到的地方都找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找不到朱允文,他得到的消息是朱允文出海了。

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找的他,杀掉他!这才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用现代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郑和下西洋搞了七次,最后郑和本人也死在了印度洋。可是朱允文的一根毛也没找到,耗费全国之力,最后一无所获,连可以夸耀的副产品都没有。比如说贸易,他们卖出去什么?买回来什么?历史上明仁宗皇帝层下令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结束劳民伤财的下西洋。

这不就说明了下西洋没有任何经济成果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