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纺织业(2/2)
刘春雨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已经把邮号开到了自己的老家。按计划,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办四个点试运营邮号业务,原则还是县城以上的城市,因为南田是刘家的老家,所以它不是县城也开办了邮号业务。在现在已经开办邮号的地域范围内,信件最多三日可以到达。按刘谨所说,南田到福州两日就到了。在古代这绝对是高速度,已经非常便捷了。
如果没有这种邮政业务,传统的办法是自己派家人送信,这个距离至少要四五天,十天半个月的也属于正常。
刘璎说:“既然父亲已经决定,想必父亲考虑的更周全,儿子只能全力支持。这是两千两银票,用于家里迁移安置之资,如有不足,可随时告诉我,我会
想办法的。”
有了海外贸易,刘璎的手头上就很宽绰。特别是那次俘虏海盗船,缴获极丰厚。
刘谨接过银票,眉目间露出喜色,他说道:“难得我儿想着,这些足够了。”
刘璎说道:“应该的,当不得父亲夸。儿子还担心一件事,就是对新任的知县俞都礼,父亲怎么看?”
刘谨回答说:“为父想,人的性情不是一时一事就能看明白的,随便的议论有失公允,所以还要看。可是咱家老爷子地位特别,有人巴结也是人之常情。俞老爷既然示好,我们也不好拿大,应该客气应酬。”
他这个态度是四平八稳的处世哲学。
刘璎说道:“既然父亲这样说,自然是有道理,儿子今后处事也要学父亲的宽宏大量。不过总是有些担心,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我家与俞都礼素不相识,如果他过于殷勤则必有所图。儿子没别的意思,只是担心而已。”
做晚辈的对长辈也只能这么委婉的劝一劝,真的不好深说。
刘谨:“你且安心,为父我自有主张。”
这话可有点不大客气。封建礼教讲究父父子子,父为子纲,儿子怎么能教训父亲呢?尽管刘璎说话已经加了小心,都是很委婉的话,又说要学父亲宽宏大量,又说自己仅仅是担心,可是做父亲的也受不了。古代人毕竟不同。
解释文言词“父父子子”:头一个父字是名词,后一个父字是动词,意思是:父亲要做父亲的事。后面两个子字也一样,也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意思是说儿子要像儿子。“父为子纲”:父亲说的话就是对儿子的最高指示。
这个话题到此,不能再说了,稍微停顿,刘璎问:“我三叔也回去吗?他还在北竿岛上建宅子呢?”
刘谨说:“正要告诉你呢,你三叔愿意留下来,所以你二叔就和我们一起回老家了。”
刘璎:“那刘珞也要回去了?”
“是啊,他一个小孩子怎么好单独留下?你二叔也要不时地督促
他的学业。”
刘谨一时没理解刘璎的意思,其实他也知道刘珞还管着玻璃作坊,只是没意识到。对于刘璎来说换个人管理玻璃作坊也一样,所差的是玻璃的保密太重要,自家兄弟管理更放心。
当然刘谨不会让刘璎也回去,他知道在福建的产业这么大,需要有人管理。而且北竿岛上那些事业都是他儿子刘璎的心血,刘璎舍不得,别人也管不了。好在有自家开办的邮号,通信极为方便。
刘诠留下对于刘璎来说还有个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安置?原本跟刘璎在福州的是二叔刘诚,刘诚热衷于琴棋书画和交友,对刘璎的事业不上心。可是三叔刘诠则不同,刘璎估摸着他三叔有干点事的意思,这就要与三叔面谈了。
刘璎又提到一件事,他说:“父亲,在老家咱们有三家织布作坊是吧?那么懂得制造修理织布机的工匠就应该有吧?我想找几个这样的工匠过来。一来福州这边也可以开织布作坊。二来我也想制造织布机当做商品出售,特别是贩卖到海外,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刘谨:“这事不难,咱们自家就有很好的匠人,手艺都是不错的。不但能做织布机,咱家的纺纱机也不错。”
……
刘家在老家的有大小三家纺织作坊,规模都不大,每个作坊里有几部织机,产量有限。并且这几个作坊都是小而全,扎花、纺纱、织布,直到印染,都是全套的。
具备现代知识的刘璎,他知道纺织业的重要性。
现代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它为工业提供了动力。其结果首先体现在纺织业,蒸汽机动力首先促进了纺织机械的进步。因为纺织品是大众化的,人人都要穿衣,市场需要量大,并且这种需求常年不息,有人的地方都需要布。强大的市场催生了纺织机械革命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也会向其他产业蔓延,于是带动了整个世界的工业革命。
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发生在英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