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没钱是不行的(2/2)
最后刘璎给出工期:八个月。
现在是至正24年12月了,按刘璎的要求是明年八月船要下水试航行。
刘璎是懂管理的,在合理的情况之下要有适当的压力,
……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刘璎张罗着造船立刻就感到了银子紧张。造船可不比盖房子,虽说刘璎来了以后,大兴土木,住宅的院子盖了好几处,可是盖房子的费用并不高,包括买地皮也花不了几个钱。可是造船却是大笔的投入,工程、人工、原料都需要很多资金,这还没算购买西洋火炮和招收水手并训练的费用。
老家那边还有一大家子人等着这边的银子,所以福建得来的收入并不能吃干用尽。
刘璎立刻感觉到了银子的压力,要设法赚更多的银子才能应付。
可是现在最大的麻烦是没市场,中国的主要经济区:长江流域,江南等都处于战乱之中,哪里还能做生意?刘家在浙江的商铺不是都关门歇业了吗?如果是和平时期,以刘
璎的智慧想赚钱还不容易?
可是仔细想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从福建向南到广东,甚至广西云贵基本上还是和平之地。向北的山东也不是主要的战场,这些地方还有生意可做。但是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海上商船的安全,这也是刘璎急火火地要造战舰的原因。
更远的是海外市场了,不太远的有朝鲜、琉球和日本。
琉球国很近,但它只是几个小岛,人口少,也就没多少生意可做。此时的琉球对海上商贸也有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海洋贸易的中转站,是连接日本、朝鲜半岛和南洋的中转站。
此时的朝鲜国名叫做高丽。现在的朝鲜半岛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也是诸侯林立,高丽国是半岛上势力最大的一个王国。到了朱元璋称帝坐天下以后,朱元璋承认朝鲜贵族李成桂称王,并赐予“朝鲜”国号,朝鲜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再次赐予朝鲜国王的封号。
顺便说一句,古国“高句丽”(此处“句”字读作“勾”)并不是“高丽”,这是没什么关系的两个国家,仅仅名称近似而已。高句丽的疆土主要部分是现在的辽宁,它的全盛时期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北半部。因此,后来的朝鲜族与它存在部分血缘因素。在中国的唐代,高句丽被唐朝灭国,从此高句丽国就不复存在了,那时候的朝鲜还没有高丽国,高句丽与高丽两个国家中间间断了几百年,很难扯上关系。
各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情结,这不足为奇,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们也都为自己的几千年文化历史感到骄傲,要维护自古以来中国的固有领土。同样的,朝鲜人也会有这样的民族情结,把历史上的高句丽引为自己的祖先,从而把直到辽东
半岛的土地视为自己祖先的领土。民间随意说说也不算什么,可是如果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那就是民族主义膨胀了。
好了,有些扯远了。眼下的高丽国还比较和平稳定,如果有航海的能力,也是有生意可做的。
朝鲜半岛旁边就是日本国,此时的日本还是叫日本,古代有扶桑、倭国、东瀛等称呼。不要以为倭国是贬义的,这也是中国的皇帝册封的正经名称。是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册封的,册封日本邪马台国的君主为“亲魏倭王”,并赐予了“汉倭奴国王”的金印,这个金印现在仍保存完好,是日本国宝级的文物。
但是元代和明代与日本的关系都不好,这可能与元朝的舰队远征日本有关,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神风”的故事。元朝只有一百年,时间短,日本人还没有忘记,所以这个仇恨一直延续到明朝。有资料说,明成祖朱棣派出的使者被日本人杀了。后来整个明朝一代双方虽说也有交往,但是很少,更多的是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所以后来有戚继光抗倭故事。
关系不好是国家层面的,实际上民间生意还是有的。比如郑成功的老爹郑芝龙就是靠与日本通商而发财壮大的。当然现在还没有郑芝龙这个人物,他是明朝晚期的人。
总之,对高丽和日本国,甚至南洋地区都是有生意可做的,但前提是具有海上力量。现在自己的战舰还没下水,生意还要做,怎么办?这就要联络委托有势力的海商了,在福建到倒是不缺这种人。劫持刘璎的廖凯不就是这样的商人吗?
接手廖凯生意的是廖成,福建海商的首领叫郑丰海,这些人刘璎都是知道的,有几个人还见过面。思来想去,暂时没别的办法只好去找这些海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