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生意(2/2)
这是蒋嘉对独轮车感兴趣的原因。
这店里太简陋了连个说话的房间都没有,刘谨叫掌柜的找来几个凳子,就在店铺后面的院子里,在一棵大树下的阴凉处坐下来,掌柜的上的茶水也是放在凳子上。蒋嘉是行伍出身倒是也能将就。
冲锋舟很好,他也很想要,他感到最紧迫的还是独轮车,于是话题就从独轮车起。
天气热,蒋嘉一边扇着扇子一手端起茶,猛喝了几口,然后看着刘谨说道:“刘先生,你这铺子里的十八辆车我都要了,价钱你总要让一让吧?”
他还是快言快语,直入主题。蒋嘉敲诈勒索不假,可人家这是生意,一码归一码,基本的规矩还要有的,否则不是明火执仗了
吗?
刘谨说:“车子好坏大人您也看到了,我们定的价并不高,总不能让我们赔本吧?”
蒋嘉心里直骂奸商,可话不能这么说,谈生意不能撕破脸。他说道:“这可不好,我吴兴可是没少照顾你的生意,我买这么多哪能没折扣?少说要六折,一辆木头小车卖六两你也不少赚。”
刘谨:“这也太过了,不说别的,这样的一副车轴也值十两,在别处可是没地方买去。咱们买卖不成仁义在,看看别的您能卖点什么?”
刘家的独轮车主要优势就在车轴上,并且是独家生意。
蒋嘉心里琢磨,可能自己砍价太狠了。他说道:“我可是诚心要买,你不能赶走主顾啊?八折!总行了吧?”
刘谨:“唉,这样吧,我让一让,九五,不能再让了。”
“九折!”
“好,恭敬不如遵命,我认赔了。”
单价九两,18辆车共一百六十二两银子,也是不大不小的一笔买卖。
蒋嘉又问:“刘先生,这种独轮车你们能出产多少?”
刘谨答道:“一个月大约三十辆吧?”
蒋嘉:“哦,太少了。不好多出产一些吗?”
刘谨:“大人,不瞒你说,这车子的车轴不容易,矿场里出产好铁不容易,还有打磨太费工夫。车轴产的少,更多的车当然就造不出来。”
刘谨所说不全是实话,但是生产轴承的确有难度。其原因在于没有机械加工的能力。
很显然,此时没有金属加工机床,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等的一概没有。连动力都没有,像什么电动机、蒸汽机,那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事。
蒋
嘉:“哦,是这样,那你就不要卖给别人了,今后出的车我都包下来了,以后按月送过来就行。另外,你们的冲锋舟我要两艘,这可要多让一点啦。”
对冲锋舟来说除了破木料成标准型材就没什么特别的了,别人不是不能仿造。可是别看定价一百两,从造价成本说利润没有独轮车多。
经过讨价还价和权衡,冲锋舟的价格也是打到九折,就是九十两。蒋嘉要了两艘,合计180两。
很明显,蒋嘉对独轮车更热心,对船就差。这也是有原因的。
蒋嘉手下的兵都是陆地上的步军,他有几条船是辅助性的。当然古代军种不是分得那么清楚,上了船就是水军,下了船就是步军。
他今天要了两艘,一艘交上去,算是样品推荐,另一艘自己留用了。独轮车则主要是蒋嘉自己留用,也会做样品交上去几辆。
他花的这些钱也是半公办私的,他带的兵不是私人武装,因此军费并非他个人的。可是军阀们往往把军队看成自己的武装,所以钱财上分的不是那么清。
另一方面,蒋嘉交上去的货,上面要给他拨银子,这就类似于买卖了,他可以从中牟利。比如说,独轮车他可以报价到十五两,甚至更多,这不就赚了吗?
刘家今天卖出去的这两样货合计三百四十多两,当然这是营业额,利润没那么多。
还有,刘家的生意不光是上边这两样,大宗的还有箭杆和布匹,也会有不少收入。
刘家修城墙是做奉献,或者叫挨宰,可是关系好了,生意更好做,损失从生意上补回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