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红楼之平阳赋 > 第969章 贾珍南下疫了

第969章 贾珍南下疫了(2/2)

目录

其余众人脸色一喜,有了蔷哥儿推荐,这样一来,就不必在此帮工了,

“提他作甚,不过还是替族老监督之用,以后中院的事,由我管着,众位兄弟安心进学,万一能像蔷哥儿一番有了功名,出来混个一官半职,那就混出头了,”

贾蔷满眼羡慕,现如今大奶奶那边变化极大,未必不是靠着贾蔷的官身,自己或许也能读书有个去处,“哎,谈何容易,蔷哥儿,也不怕你笑话,书读了有一年,虽然经意尚可,但八股文实在是琢磨难懂,你也知道,科举这边,八股文已经占了八成以上,那些秀才做夫子,如何能学的精。”

贾青有些叹气,没有名师指点,学的再多也是无用,剩下几人更是无精打采,青哥经意读的最好,他们这些人,无非是混吃混喝,哪里按下心思读经意诗篇,

“青哥如此说,算是咱们哥几个里面书读的最好的,夫子的事暂且先听着,大奶奶那边说,等今岁恩科过去,那些举子落榜的,还可请来做教书先生,不必着急,毕竟先拿着月例傍身,大奶奶那边发了话,凡是族里进学的人,一个月三两银子,而且管饭。”

起初贾蔷知道此事还有些不可置信,但大奶奶说话从来说一不二,想来不会有假,几人一听,神色复杂,对着西边拱了拱手,

“还是大奶奶恩情重,罢了,听蔷哥的,先吃,”

复又端起碗,吃了起来。

正在这时,

也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叫喊,

“珍老爷疫了!”

院内众人大惊失色,怎么回事

荣国府门前,

赖大阴沉着脸,看着手里的文书,怎么也不会想到,珍老爷刚上路没几天,人就没了,还想再问一些话,却发现衙门的差役已经走的没有影子,

如今荣国府喜气还没过去,这事闹得,真不是时候,望着手里的公文,赖大苦着脸,埋怨自己怎么今日来此那么早,可不进去又不成,踌躇片刻,

转头吩咐门房管事,留在此处看着,

“你们几个,好好看着此地,我去去就来,”

不等门房小厮说话,拿着手里衙门文书,匆匆进了前院,人走后,几人议论声想起,被进出的伙计听到,也就传了过去,引起更多人的好奇。

荣庆堂内,

老太太这几日心情舒畅,每日里起的尚早,院内院外,恰好王熙凤也没闲着,一来二去,最先来请安的,就是王熙凤最先到此,老太太高兴,每日里,就合着二人一起用膳,用完膳之后,二人就回了暖阁内,上了炕上的软塌坐下歇歇,

贾母今日里穿的随意,一身红褐色宽服,也没戴什么金银首饰,随之坐在一旁的王熙凤亦是如此,淡红色的衣衫,配上一只金步摇插在发髻后,倒也显得素净。

“凤丫头,城外修建坞堡的事,怎么样了”

老太太刚坐稳,就开口问询,心里还记挂着城外庄子,这几日京城皇城司四下调兵,该知道的都知道,也不知有没有剿灭那些胆大的贼军,这一天天提心吊胆的,总归也不是个事。

“老太太放心,坞堡图纸一出,我就安排东府俞管事,召集两个庄子人手,就在东府那片庄子,地势高的位子开始修建围墙,咱们府上的庄子就给拆了,把那些石料木料一并拉过去填埋做了地基。”

王熙凤端着茶点走过来,小心伺候的放在老太太身旁的方几上,至于坞堡,修的也不大,人手足够,要不了一个月时间,围墙就能修起来,话说也不了十万两银子啊,

“不对啊,为何要在东府庄子那里修建坞堡,荣国府原来的庄子位子不好”

老太太有些疑惑,两个庄子靠得近,按理说荣国府那个庄子应该大一些,为何坞堡反而要修在东边,算下来还要重新修房屋,这费不是还要多一些,

“老太太,看您说的,这修坞堡的事,又不是我说了算,让宋大匠过去看了一下,说咱们府上的庄子位子有些低矮,还没有取水之地,庄子平了,还能多得一些地,东府那个庄子,靠河水近一些,地势高,修建坞堡再把河水引过来,就能解决用水问题,或者说多费一些力气,挖个护城河一样的沟渠,更保险一些。”

王熙凤好话陪着,其实这些都是二太太安排的,既然位置好,那不如多占一些便宜,撤了荣国府旧庄子,还能多留下一些田地耕作,有了二太太的话,王熙凤和大奶奶也不好拒绝,只能如此,

贾母听了点点头,笑了笑,

“修个坞堡就成,还弄什么护城河,又不是建城,不过这个想法倒是好的,左右是个安稳的事,以后啊,庄子对账的事,就交给你了,多一些心思在里面,”

说的不急不缓,王熙凤手上端着的茶水微微一颤,溅出一丝水泽,老太太的意思,荣国府庄子轮到自己管了,这可是南头最大的庄子,一年的收成,她可是查过账册的,少说也有五万两银子入账,

以往的时候,二太太做账动了手脚,这才少了许多,如今划到她手里,这些余下的银钱,可就有她一份了,

“老太太,以往庄子上的账册,都是二太太那边管着,每年也都是府上周瑞管事去收租,如今要是轮到我这边管账,这些人事,是不是和二太太商议一下,”

王熙凤斟酌一下,倒是把内里的事说了出来,她要管,人自然是要用自己的,二太太那边的人,她可不想用,就算在熟络,过手的银钱,还是自己人用的放心,

“让你管着就管着,随你安排,二太太那边,老婆子我让人知会一声就可以,两府合了庄子,修建了坞堡,说来也是贾府的大事,你这个当家人,自然要把庄子理顺了,还有族里进学的事可安排好了”

一说到进学,贾母就想起宝玉去国子监的事,补录生的名额可办妥当,还想再问,王熙凤察言观色,哪里不知老太太的意思,赶紧先开了口,

“哎呀,您看看,这几日府上的事多,忙的忘记了,国子监那边补录生的名额,由大嫂子那里报了籍贯姓名,大嫂子又添了一千两书费,这补录生的腰牌,已经送到宝玉院子里了,等明日,就可去国子监读书,

说来也巧,明日里族学那边夫子也寻了三位,说是可开族学,不过大嫂子说,为了让族里子弟学的安稳,把月例提高到了三两,还管饭,倒是大嫂子重视。”

这些本不该王熙凤来问,但是一想到,给的银子那么多,族里那么多人,原本不来的人,不是也来了,少说也有百人规模,一年下来可不少费,

有些不情愿,但又没法开口,族产走的公账,谁也不能插手不是,许是贾母看出来一丝端谜,笑了笑,伸手拉过凤丫头的手,说道;

“你啊,这一点就不如珠家媳妇的,她难得掌家,东府又领着族长的头衔,族产不多,但是收成尚可,贾家族里上下,盯着这些收成的可不少,与其于人惦记着,还不如用在这里散出去,落下名声,一举多得啊,”

贾母心中微微一叹,要说能持家的,不光有凤丫头一人,珠家的那位,秀外慧中,极为有主见,可惜,珠儿走得早,早早守了寡,有些事遇上了,只能如此,

好在苦尽甘来,珠家的兰哥儿用心,秀才封官,多少年都没见过,贾母心底的异样,说不出来的滋味。

“老太太说的是,那几位族老,不说也罢。”

王熙凤叹口气,毕竟性贾,有些话说不得,族里那些年轻的后生,要不是自己有了商会那边的活计,要了那么多人,但凡几位族老领头,说不得每年都会来府上闹一闹,大嫂子应该知晓此事,这也算是个好法子,既然不能留银钱,那就全出去,谁也别惦记着。

就在二人说些闲话的时候,赖大已经脚步匆匆的入了门庭,站在暖阁屋外候着,喊了一声;

“老太太,奴才赖大有事禀告,”

屋里的人闻见,顿时停下刚刚说的闲话,好好的,赖大怎会进了屋子,莫不是府外来了什么人,王熙凤还有些纳闷,

“进来吧。”

“是,老太太。”

赖大低着头,小此挪步进去,躬身一拜,

“给老太太,二奶奶请安,奴才有事呈报,”

走得急,说的话也急,怕主家不信,几步上前,把手上的衙门公文放在桌上,而后缓缓退回原来的位子,继续说道;

“老太太,二奶奶,东府珍老爷,南下路上染了风寒证,劳累过度,疫了!”

“什么,疫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