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路线之争(2/2)
其实有些主流的技术厂商,比如东瀛的半导体工厂,使用的GKJ就未必有我们先进。
所以,这项成果的研发成功必将激发内地业界的斗志和信心。
以后,再由我们来主导这种技术攻关,就不会那么难了。”
孟欣好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似的滔滔不绝,GKJ是刘孟科技多年努力研发的结果。
突破技术封锁其实很难,想要购买专利并没有那么简单,维创电子也曾经尝试过,不过几家国际大公司的报价几乎是天价不说,人家还根本就不想转让。
于是,孟欣好强的性子就被激发了,在巨大的资金投入后,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刘焱喜形于色的说道:
“太好了,1微米GKJ研发成功后,我们半导体工艺水平跟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至少可以缩短到三年。
有了这个基础,相信我们很快就可以迎头赶上了。”
这个成果并不完全是对维创系有用,其实,这个成功一次性提升了内地GKJ水准,可以预料,上面以后肯定会有所倾斜。
至于人才,维创系倒不缺,各大公司都有大量的储备,而且每一年都会物色招聘录用好的苗子。
比如刘孟科技,孟欣开出的工资就相当不错,迄今为止,刘孟科技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员工流失,连刘焱都不得不佩服。
这样的人才都是高精尖,走到哪里都吃得开,他们之所以留下不走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工资高,孟欣的管理水平高也是重要原因。
虽然刚开始的的时候,孟欣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可是想过看来明显还不错。
这个时候,孟欣很有自信的说道:
“这算什么?我们还有沉浸式GK技术,这个技术很牛,可以影响未来好几十年。
另一个时空,HL的ASML之所以可以一家独大,就是因为技术路线正确,走上了沉浸式GK的技术路线。
而东瀛的厂商,由于技术路线选错了,就一败涂地了。
但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A斯麦还只是F利浦旗下的一家合资小公司。全司上下算上老板31位员工,只能挤在F利浦总部旁临时搭起的板房里办公。一出门就能看到板房旁边一只巨大的垃圾桶。出门销售,也只能顶着母公司的名义,在对手的映衬下,显得弱小、可怜,又无助。
不过说起来,作为半导体行业“皇冠上的明珠”,GKJ的本质其实与投影仪照相机差不多,以光为刀,将设计好的电路图投射到硅片之上。
在那个芯片制程还停留在微米的时代,能做GKJ的企业,少说也有数十家,而N康凭借着相机时代的积累,在那个东瀛半导体产业全面崛起的年代,正是当之无愧的巨头。
仅仅花了短短四年时间,就将昔日GKJ大国米国拉下马,与旧王者GCA平起平坐,一举拿下了三成的市场份额。
手握几家大客户英特尔、IBM、AMD、德州仪器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