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1(2/2)
斯莱因上校没有迟疑,当即就应承了下来:“这是我们的职责,将军”
“不,问题恰恰出在这”曼施泰因说着就给斯莱因上校递上一封电报,说道:“这是来自隆美尔将军的电报,第21装甲师被编入b集团军准备投入哈尔科夫战役,隆美尔将军命令你们马上归建”
斯莱因上校不由一愣,接着就回答道:“那么,将军我们必须服从命令”
“是的,我知道”曼施泰因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你们有选择的权力,关于命令方面我会与隆美尔将军沟通”
斯莱因上校把目光投往秦川。
秦川想了想,就挺身回答道:“将军,鉴于目前第11集团军的形势以及克里米亚山脉主要分布在克里木半岛南部,我建议将军能请求一个山地师的增援”
秦川这话说的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一来刚才明明说的是第一步兵团是否愿意加入机动部队的问题,现在突然就说起山地师。
二来,德军第11集团军明明计划乘势反攻,也就是基本不需要增援也不需要防御,秦川却在这时请求一个山地师的增援。
不过曼施泰因又是何许人也,他当然明白秦川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山地师不是用来防御克里木山脉的,而是为进军高加索山脉做准备的。
在这方面秦川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第一步兵团什么仗都能打,可以伞降可以登陆可以冲锋但就是打不了山地战。
应该说山地师也可以算是特种部队,原因是山地作战不是普通部队能胜任的在平原地区行军一公里跟在山地上行军一公里是两回事,尤其是地势十分陡峭的高加索山脉,尤其高加索山脉几千米的海拔上头常年积雪,在上面作战那都要有攀登技能才行的。
另一方面,希特勒想要攻占高加索的企图由来已久其目的当然是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油田,所以几年前就训练了一批专业的山地师。其中第1、第4山地师就编在南方集团军群的a集团军里。另外还有罗马尼亚第1、第4山地师。
它们的用处就不言而喻了,就是用来为夺取高加索山脉做准备的。
秦川说的这个请求,实际上就是给曼施泰因一个很好的借口,一个从a集团军借用一个山地师的借口。
曼施泰因愣了一会儿,然后就点了点头,说道:“是的,上尉,这个建议很好,更何况刻赤半岛东面也有许多山地,我们同样也需要山地师”
一听曼施泰因这话秦川就放心了其实刻赤半岛东面那不能叫山地,只能算是丘陵,海拔最高只有190米的丘陵。
走出指挥部后,斯莱因上校就说道:“你成功的说服了他,上尉”
“不,不是我说服了他”秦川回答:“而是这次战斗非死即生,或者也可以说按照我说的那个计划进行,第11集团军要么被苏联人全歼,要么就是包围苏联人取得空前巨大的胜利。而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曼施泰因将军都不需要担心擅自进军高加索的后果”
斯莱因上校想了想,然后就点了点头明白了秦川这话的意思:
如果是前者,也就是第11集团军全军覆没,那么德军根本就打不到塔曼半岛当然也就打不到高加索,所以就不用担心是否违抗命令的问题。
如果是后者也就是曼施泰因将军以十余万人的兵力围歼苏军26万人或者使其损失惨重,在这么大的功劳面前希特勒还会追究曼施泰因擅自行动的责任吗更何况曼施泰因乘胜追击还有可能创造更多、更大的战果。
秦川想的没错,曼施泰因将军在秦川和斯莱因上校走后,马上就给冯博克元帅发了一封电报。
电报的大意与秦川说的差不多,就是因为德空军将主力调走使第11集团军很难阻挡苏军进攻,又因为克里木半岛南面地形复杂,请求冯博克元帅增调一个山地师予以增援。
冯博克当然也知道德军在克里木半岛的兵力严重不足,他原本就有打算往克里木半岛派出援军,只不过并没有想过要派出精锐的山地师。
看到曼施泰因这封电报后,冯博克想了想,认为苏军的反攻已打乱了南方集团军的进攻计划,这就使处于哈尔科夫和克里木半岛中央的a集团军只能原地待命,而两头却遭受数倍敌军攻击,也应该派出一些精锐部队帮助其挡住敌人的进攻。
于是也没多想,就同意了这个请求。
正文第五百七十七章格罗德克
第1山地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在第二天凌晨就赶到了克里木的苏达克以西并在那里构筑了一道防线把第1山地师安排在苏达克以西的山地构筑防线是有道理的,首先是因为他们是山地师适合在山地作战。其次,就是有他们在苏达西也就是德军的防线后方驻守德第42军的撤退就不至于被苏军一路追杀而变成溃败。
这种情况如果是对于德军来说一般是不会发生的,他们的撤退会重重防御、层层阻击。
问题就是执行这个任务的是第42军,一支主要由罗马尼亚士兵组成的部队。
罗马尼亚,是德国的主要石油供给国,但这个国家很长时间都处于摇摆状态,也就是一方面不愿意得罪盟军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得罪德国,直到英、法战败才不得不选边站避免覆灭。
其实这就是小国的命运,就像瑞士、瑞典等国一样,就算它们生活多富足终归无法成为强国,在大国纷争面前只能是案板上的肥肉任人宰割。
因为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所以罗马尼亚军队也没有多少作战需求战斗力当然不堪一击。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的素质对比苏联军队来说还是略胜一筹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大约损失了一百万军队,此时的苏军充斥着大量缺乏训练的新兵,而罗马尼亚军队至少还训练过。
因此,罗马尼亚军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打得还算差强人意,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骑兵师为后来增援赶至克里木岛的互相掩护且战且走一直退到苏达克一带。
费奥多西亚的情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苏军一批一批的朝德军的防线冲来,又一批批的在防线前倒下德军几乎都不需要设置地雷、路障或是铁丝网,因为泥泞的道路使苏军的冲锋十分困难。
秦川曾经到前线附近观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