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暗黑大宋 > 分节阅读 558

分节阅读 558(2/2)

目录

有一些人,如范仲淹所说一州府之收入,便能买到两国之安,这也不是虚言,辽国的五十万,西夏的二十几万,换成缗钱,是一百多万缗钱。

但在宋朝收入超过一百多万缗钱的州府不要太多,最少好几十个。

如果真能买到和平,就能避免战争发生。

不用战争,就不会产生那么多支出,也不用养着那么多军队,那么国家再想办法避免其他的一些浮费,用得着兴师动众地变法

就是有那个黑窟窿吧,如果边境和平了,仅是军费一项如果足够理智,一年就能节约两千多万贯,几年后,赤字就抹平了。

这才有了范纯仁与赵顼的对话,赵顼问范纯仁陕西城防器甲如何,范纯仁说初具,初具即可。

何止是范纯仁,这个想法在如今宋朝士大夫中占据着主流,包括王安礼。

但是否正确呢

且看清朝是如何忍让的,最后有没有买到和平

不要说后面的朝代,再看南唐如何对宋朝忍让的,有没有换回和平

如果不是边境的战斗,不用等女真人崛起,宋朝就亡国了。

这是王安礼对王巨,甚至对他兄弟王安石产生排斥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则是害死人的尊尊,王安石变法,王巨多次呼唤祖宗家法齐人,苗头都隐隐地都对着豪强。

但士大夫则是利益即得者,再加上古今以来形成的尊卑有序,如何不排斥之

“那与郑侠有何区别”

“郑侠非是反对打击豪强兼并,也非是反对强国强军,他反对的是变法对普通百姓产生的伤害。也就是说,郑侠慈怜的是贫困百姓。当然,他智力跟不上,被人利用了,那场大旱灾,就是没有变法,还不是饿殍遍野甚至说没有变法,说不定国家因为财政紧张,又象官家即位之初那样,拨不出钱粮赈济灾民。如果是这样,指不准就会有许多饥民暴乱了。是不错,有一些饥民确实是因为变法后,各个胥吏敛财导致的,可终是局部。郑侠将这个局部看成了整体。”

“官人是说郑侠虽然思考错误,可心地确实不错的”

“中的,王安礼恰恰相反,他想的是尊尊,想的是士大夫与权贵的利益,两人虽是反对变法,可立场正好相反。智慧上,王安礼也比郑侠更高超,更受主体权贵的欢迎。”

当然,这种想法事实是更加错误。

若是按照宋仁宗后期局面发展下去,宋朝就会象明朝那样两头小,中间大,国家经济紧张,平民百姓穷困,豪强们则是超级富裕。

那么没有外部入侵,宋朝也不会长久。

其实也不用说明朝了,前朝还不是一样有例可鉴,如东汉,岂止是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张角起义为何能造成那么大的破坏,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这个豪强兼并,百姓活不下去了

但有几个士大夫会想得那么长远

只要我今生富贵就行了,那管得了我死后洪水滔天

“彻底的齐人”

“琼娘,你也说错了,不要说以前,就是以后,那怕过一万年,十万年,也不可能做到彻底的齐人。只能说让上层的人,尽量做出一些兼让,尽量减少兼并,多给下面的贫困百姓一条活路,那么这个朝代就可以长久了。”

王巨就解释到了这一步,再说下去,太复杂太超前了。

不过琼娘也听明白了,虽然郑侠智慧上不及王安礼,但在逼格上,则胜过了王安礼。

如果站在国家角度,需要的人是郑侠,而非是王安礼,至少郑侠能真正起到一个督促作用,王安礼这些人则是彻底的破坏,要命的是这些人本身还能以为自己也是在为国家好,而王巨则是真正的国贼奸臣,国家破坏者,将宋朝带向灭亡的引导者一旦产生这种想法,两者必是势不两立了。

“不过这些手段还是跟官人学的。”

琼娘指的是评书,首次大规模地利用评书引导舆论走向的是王巨。

“没有说唱本子,他们也有手段将我丑化。”

夫妻二人正说着话,外面侍卫说道:“少保,李大夫来了。”

“让他进来。”

李大夫走了进来,王巨客气地亲自替李大替沏茶。

李大夫搭了搭脉博说道:“王公,小娘子的病情无妨了,将养一些时日就会全愈。”

“劳烦李大夫了。”王巨说着,亲自端过茶水。

“不敢,王公太客气了。”李大夫呷了一口茶又说:“王公,小的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请说。”

“少保,当年侬智高生死不明,为何巴蜀听闻后一日三惊”

“请李大夫透彻一下。”

“少保可听说过四十万人齐解甲这一句诗”

“花蕊夫人写的,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妃子才貌双全,但作为普通巴蜀百姓,四十万人齐解甲,则是巴蜀之幸,大宋之幸。”

蜀奸啊王巨心想。

“其实巴蜀并没有四十万人齐解甲,所以才发生了三场大动乱全师雄起义、王小波起义、王均造反,以至那几十年无数巴蜀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死亡。狄将军平灭侬智高时,许多经历了这三场动乱的老人还活着,记忆犹新。在唐朝时,南昭又对巴蜀产生过重大伤害。故此,当时听闻侬智高没有死,而是成功逃到大理。巴蜀许多老人以为侬智高会带领大理军队北上,这才一日三惊。其实这几十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