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4(2/2)
赵顼十分同意,这才象话吗,欧阳修那个朋党论在放屁,都整成朋党了,还是君子那么牛李二人岂不是君子了
因此将滕甫提为翰林学士兼知开封府尹。
两人不时地下绊子,王安石同样也不高兴,目为“滕屠郑沽”。
这里又有一个规矩,除罢宰执,必须皇帝下诏,翰林学士草诏,送达银台司,然后在朝会上宣读,才能通过。
然而两制官员的除罢诏书,那就要宰相亲自书写了。
其他四个宰相老病苦死,只有王安石来书写了。王安石久久没有落笔,正好这时候郑獬送了一个机会给王安石,有百姓喻兴与妻子阿牛合谋杀一个叫阿李的妇人,郑獬不按新律处执。于是王安石有此为借口,将郑獬外放到了杭州,滕甫便来救。不是说君子不朋吗,为什么要营救郑獬
于是将滕甫外到郓州。而且这次王安石执笔很快了,迅速就将两道诏书写好。
钱公辅看不下去了,也来相救,外放到了江宁府。
王拱辰不服气了,也来上书,判应天府。
只放过了一人,吕诲,这时候王安石没有与司马光撕破脸皮,吕诲是司马光的好朋友,因此看在司马光面子上,继续让吕诲呆在御史台。
不但吕诲,王安石继续在拉拢吕公著,这也证明了他感到变法的困难,渴望这些豪门之后,能协助他。
所以至今他还没有大动静,一是没有想清楚,二是继续在观望。
做了,开始做得很小心,比如派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行诸路,察农田水利赋役。究竟全国下面是什么情况,先了解一下。
再者就是这个民不加赋税,比如郑白渠,修好后,不加赋税,但国家收入提高了,还豢养了五万名保厢军。但郑白渠建修难度很大的,若是江东圩,河北水利,除了河工外,其他难度都不大,用钱也不多,也不是用钱不多,主要劳力是免费的,所以真正花钱的地方不多了。然而见效快。
修好了,只要守住,不让豪强吃掉,真正分到百姓手中,国家就能纳到赋税。这也是一种民不加赋税而国用增加。
接着免河北流民夏税秋税,赐河北役兵特支钱,先施下仁政,换取好名声。
接着改革科举,建学校复古,罢诗赋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取进士。
大苏听到后,立即上奏说: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意思没这个必要。
是没有这个必要,但王安石此举大有用心,就象赵顼裁减恩荫,马上大名府就传出了谣言,为何,咽喉也,舆论也。科举改革,什么形式都无所谓,主要就是为了这个舆论,这样一改后,以后就能用新政,做为论策的题目,天下读书人就不得不为新政吆喝鼓吹了。
雅一点就是大义。
赵顼当然不知道了,大苏同样也不知道,只是认为这样做没必要,因此赵顼召见,大苏说道,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实际大苏不是反对变法,就是希望慢一点,动静小一点
过节便产生了。
但这时王安石还在观望,这种心理也是在仿佼桑弘羊,王巨说霍光杀桑弘羊是为了赢得豪强的欢心,王安石不会这样认为,他认为桑弘羊之死纯粹是卷入了政治斗争才被处死的。他在变法中,虽有许多豪强反对,但还有一些顶级豪强在支持他。
所以王安石变法有两条没有动,一是恩荫,即便现在赵顼动了恩荫,他自始至终没有表态支持,反而说了一句,陛下,你太急了。
其次是商税,士大夫在王安石变法中,他们家人行商,仍是免税政策。
但王安石没有弄明白就是,捅一刀也是捅了,捅两刀与捅一刀有何区别于其试图缓和这些人的怒气,何必不拉拢一些温和派大臣
正是这种心理,他迟迟没有动手。
但两人的变化,终于让他开始了真正的变法。
科举只是一个改革,不能算是变法。
忽然吕诲打了鸡血,上书王安石十条大罪。第一罪,嘉佑时,因开封府争鹌鹑公事不当,御史催促谢罪,傲倨不从,这是对领导不尊敬。
第一条就操蛋,那么你对领导尊敬哪
第二条,王安石把辞官当成行为艺术,在英宗朝时,“有山林独往之思”,等到“陛下即位”,“自知江宁府除翰林学士”,居然屁颠屁颠地来上任了。这就是对前任领导不尊重而对后任领导极尊重,这是“见利忘义”,是“好名欲进”。
这一条更操蛋,夫子说的,君明则出,君暗则隐,王安石是君明则出,也不能点出来哪,赵顼能高兴吗况且还有富弼呢。
第三条,王安石居然给小赵上课时想坐下来讲,他到底想干什么“将屈万乘之重,自取师氏之尊”,“真不识上下之仪,君臣之分”。
帝师是坐着讲还是站着讲,官员早就说明确了,司马光也坐着讲过的。这一条翻将出来,司马光何以情堪哪。
第四条,王安石上任以来,“事无大小,与同列异议”,如果事情做得很好,就把美名自己要了。如果发生了什么错误,就把责任归到领导那里,让老大当冤大头。
事实是其他三个老大是苦病老,议都没得议,何来异议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第五条,王安石判案简直是随心所欲,“与法官争论刑名不一”,比如那件阿云案,王安石就“挟情坏法,以报私怨”。
这又是没影子的事,难道王安石与那阿云有一腿,或者报那一个怨司马光两人现在不是没有翻脸吗。
第六条,王安石“初入翰林”,就“称弟安国之才”,请小赵赐王安国进士。对人“小惠必报,纤仇必复”。当上参政以后,则“卖弄威福,无所不至”,有小人“奔走门下,唯恐其后”,阴结朋党,“怙势招权”。
王安石是赐了进士,然而条例司现在只有两个官员,一是小苏,二是吕惠卿,吕惠卿不好说了,但小苏进了条例司,难道也是奔走门下
第七条,宰相不视朝,王安石任意“逐近臣补外”,“意示作威,耸动朝著”,以“专威害政”。
王安石是逐近臣补外,可其他几个宰相得视朝啊,其他三人病老苦,王安石比吕诲更苦逼,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