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9(2/2)
“然则卿所设施,以何为先”
“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
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变法
所以王巨想不明白,难道这是表示决心
变法就变法,何必非得喊出来这是表决心,也是在拉仇恨。
实际宋朝以前也多次变来变去,包括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但在变之前,却没有多少仇恨的。
只有王安石这个变法,因为喊出了口号,还没有变呢,就拉满了仇恨值。
第一个乃是吕诲。
他隐约感到不好,但这时候大家都在观望,而且附和者甚多,为什么,国家到了这种地步,不进行改革不行了,这是大势所向。
吕诲这时反感王安石最主要原因就是王安石是南方人。
不过他是刚来京城担任御史中丞的,也是司马光大力推荐上来的,这就是司马光结的网,看不到,但实际很大很大
于是在到资政堂路上时,吕诲跟上了司马光,司马光问:“献可,你想说什么”
“袖中弹文乃新参也。”
未说参谁,但司马光知道是谁,便说:“介甫任命下,众皆喜得人,奈何论之。”
“君实怎么也说这样的话王安石好执偏见,喜人佞己,则天下必受其弊。”
他真说错了,如果王安石真将开始赞成的人拉拢好了,后来都没有这么多风波了。不过司马光没有同意,吕诲将这份弹劾收了起来。
随后司马光入对,请救外放。
赵顼不许说道:“卿名闻外国,奈何出外”
这是吕公著出使辽国回来后说的话,开始司马光解台职,辽国问司马光为何不担任御史中丞。可能是问过,毕竟司马光是绥靖派,辽国那边也喜欢。
但可能没有问过,这是吕公著为了抬司马光身价刻意说的,反正也不会有人去辽国那么对质。
司马光为什么说出这段话
与观望没有关系,王安石要变法,还不会让他吓得退出朝堂去观望。况且怎么变,他现在更不清楚。
其实的用意乃是以退为进
现在两府空缺太多了,东府张方平在家丁忧,王安石补上来,富弼回来了。东府人员刚好满掉,但西府呢,邵亢下去了,那个空缺还没有满呢。
咱们都是帝师,都是翰林学士,论资历我更深吧。王安石能做参知政事,俺至少能混一个枢密副使吧。
但司马光高估了赵顼,赵顼只是挽留了一下,并没有领会。司马光不敢再强求了,说不定真外放了,自己悲催了。实际这时赵顼真做错了。若是领会司马光这个以退为进,让司马光混一个枢密副使,司马光心态又能好一点。关健他想不到啊,于是司马光仇恨值一下子拉到了巅峰
s:好黑啊好黑
哈哈。昨天还没有好清,本想五更的,实在拼不出来了。今天五更,这是第二更。
第三九五章富
神人司马光暂时不是赵顼所能理解的,也不是赵顼重视的。
变法开始了第一步。
至少王巨认为它是第一步,那就是设制三司条例司这个新部门。宋朝原先是东府掌政,西府掌军,三司掌财。这也算是一种分权。
它主要目标还是防范权臣的产生,但这个问题不大好说,如果看丁谓、吕夷简、韩琦这些权臣,不管他们好与坏,确实没有对宋朝构成威胁。但那也要看什么皇帝,将蔡京放在赵顼手中,又未必是那个超级奸臣了。
然而它产生了许多弊病,东府不知兵与财,西府不知政与财。所以庆历战争时,东西两府发布的命令往往产生很多冲突,三司则是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后来富弼提议,东府宰执权任一下西府,西府宰执也权任一下东府,让两府宰执能知道对方的情况,用此来协调。但后来又恢复到原来的制度,并且两府对财务都不大清楚。
现在设立了这个新部门,也就是将三司渐渐纳入中书手中,回归汉唐古制,化解三大部门分治所形成的弊病。
好听一点说法,就是渐渐简化政务。
后来赵顼又做了进一步的改革。
不能说是皇权集中化,这是王巨现在想想最搞笑的地方,不管古代怎么做,后人都说是为了集中皇权。集中个鬼啊。但恢复了汉唐古制,确实也集中了皇权,然而更集中了相权。关健赵顼突然死了,或者他根本就想不到。恢复汉唐那种集中制,又能产生原有弊端,那就是能迅速腐败。
可以恢复,但必须出台一些新的措施掣约,结果没有,结果便有了赵佶与蔡京这对宝贝蛋。
新部门成立,由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与王安石主持。
陈升之就是陈旭,他资格老,可以扶一把。不过这个人也狡猾,看到情况不妙,几个月后以君子耻于言利为名,辞退了这个职务。
曾公亮想用王安石巩固自己权势,王安石也想要帮手做事,因此在他推荐下,让吕惠卿担任了条例司检详文字,就是负责条例司具体事务的官职。
不过王安石第一次冲突开始。
他与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发生了冲突,赵抃。一次因变法产生争议,王安石怒道:“公辈坐不读书耳。”
赵抃道:“君言失矣,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
这与变法党争都无关,赵抃得到赵顼信任,正是十事五费,十事,任道德,委辅弼,别邪正,去侈心,信号令,平赏罚,谨机密,备不虞,勿数赦,容谏诤。五费,宫掖、宗室、官滥、兵冗、土木。连宗室都讲了出来,他也想国家好。
因此王安石要变法,那就变吧。
只看到王安石成了一个新部司,却没有拿出具体措施,相反的,整天尧舜禹汤,赵抃产生严重反感了。
但为什么王安石这样做
一是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毕竟在读书人笔下,上古时代乃是最好的时代
二是为了大义,包括后来的科举。
不变法则己,一变法,会很麻烦的。例如韩琦,之前大黑窟窿他有很大的关系,然而不就是为了位子吗,赵曙在蹦在跳,韩琦能有什么办法
到了知永兴军,也很正常。然而后来为什么掉人品了真急啊。青苗法来了,挨家摊派,自家摊还是不摊,不摊别人说闲话,一摊等于变着法子加税。他是官户,可他家有多少宗族亲戚,能逃得掉吗方田均税来了,这个田能丈吗免役钱来了,按照财产交纳免役钱的,他家得交纳多少免役钱
所以急了,开始胡说,开始摇旗呐喊。
因此王安石想先拿下这个大义。
用意是对的,可没有做到,更是低估了对手的强大。
并且这个大义没有拿到,反而让赵抃不高兴。从称喟也能看出来,王安石用了公辈,赵抃却用了君。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公,不是宰执。
实际王安石这么做,反不及王巨,不讲大道理,就是将这些困难摆在这里,摆到台面上来,再讲解决的方法,以及可能产生好的与不好的后果。
那么大家一起来讨论,至少能争取到许多温和派大臣的支持,如赵抃。至于文彦博、富弼与韩琦这三大受益人,将水说得点着灯也不行哪。
不过赵抃还是没有看出来,只有富弼看出来了,这小子要干嘛,变法尧舜禹汤
于是他前面到京城,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