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4(2/2)
“二人者,臣尝论荐,用人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网结成了,到了动手之时。
王陶先上书:“韩琦引郭逵二府,用太祖出师故事劫持人主,愿罢郭逵为渭州。”
什么总掌陕西安抚使的一起拿掉吧。
试图再剪韩琦一党羽。
赵顼有点急,俺要对付的是韩琦,不能再磨蹭了。于是没有同意。事实拿不拿掉郭逵一个样。
王陶会意,于是用放大镜去观察,终于找到了一条把柄,按照制度,常朝,必须派一名首相押班,但引赞官反映这段时间常朝没有一个宰相到场押班。
于是王陶先递书于中书,你们这样做不行,必须押班,韩琦哪会理睬他。
那正好,王陶上书弹劾韩琦与曾公亮跋扈,又引霍光与梁冀专恣为例。
韩琦说道:“臣非跋扈者,陛下想处理臣,派一小黄门至,则可以缚臣去矣。”
据传赵顼动容。
但是不是如此呢
马上就看出来了,韩琦对质后,吴奎与赵概面对,坚决请求黜王陶于外。
“吴卿,你说什么”赵顼不相信自己耳朵。
“陛下,王陶文状甚过。昔日唐德宗疑大臣,信群小,斥陆贽而以裴延龄等为腹心,天下称为暗主。今陶挟持旧恩,排抑端良。如韩琦、曾公亮不押班事,盖以向来相承,非由二臣始废。今若又行内批,除陶翰林学士,则是因其过恶,更获美迁,天下待陛下为何如主哉陶不黜,陛下无以责内外大臣展布四体。臣以为当外放,以正谏路。”
“你们下去,”赵顼气愤地说,就算文状过了,那是御史,风闻言事都可以了,况且这有实事。但他想不通了,不是说好的吧,四凶虽在,不能惑尧之聪明,圣人以天下为度,何所不容,未有显过,固宜包荒,但不可使居要近耳。难道吴奎说的四凶不是韩琦,那么会谁,是朕哪
这就是直臣,这就是与包拯齐名的大臣
韩琦用了什么手段,这么快就将吴奎收买了
敢情他真以为派一个小黄门,韩琦就当真束手就擒了
s:这一段插曲实际写起来很有意思,甚至能写十章八章,不过进入主题吧。
第三一七章坐卧者
那么为什么吴奎在这个关健时候反水
王安石
为了王安石,吴奎与曾公亮闹出很深的矛盾,韩琦趁机而入,伸出温暖的友谊大手。不要小看了韩琦魅力。于是在韩琦努力下,吴奎改变了对韩琦的看法。
道理很多,比如濮仪,当真是俺与欧阳修弄出来的吗
当时情况下,先帝要弄濮仪,大臣们无法安心做事,我们也跟着闹,先帝又多病,这个国家还要不要治理哪于是七劝八劝,吴奎那段时间又在家丧孝,因此便觉得大家冤枉了韩琦,这才改变了看法。
但他知道这样做,赵顼不高兴了,于是上书请求罢相。
王陶也大怒,于是弹劾吴奎阿附首相,欺天下六罪,吴申、吕景乞留王陶依旧供职,并弹劾吴奎有无君之心,数其五罪。
邵亢上书,说御史中丞职在弹劾,阴阳不和,咎由执政,吴奎所言颠倒,失大臣体。什么叫御史,那是连皇帝都能弹劾的,就象当初赵祯活活累趴了,累昏倒了,言臣反过来说赵祯近女色昏倒的,赵祯处罚言臣了吗
他是纯凑热闹的,皇上,看看,吴申攻击臣,臣却高风亮节,计往不咎,主动站出来说公道话。真相是韩琦不可碰,但吴奎好欺负哪。
赵顼沉默,他在等,等司马光与吕公著,可是两人一言不发。
赵顼知道时机未成熟,没办法了,先是将王陶转为翰林学士,想避过风头,大家又不同意。无奈出了一诏:王陶、吴申、吕景,过毁大臣,陶出知陈州,吴申、吕景罚铜二十斤;吴奎位执政而弹劾中丞,赵顼强行以手诏为内批,三日不下,其罢知青州。
又以张方平代替吴奎,张方平也不傻,干嘛,这时候能卷入中书哪,于是说:“韩琦久在告,奎免,必不复起,韩琦功勋在王室,愿陛下复奎位,手诏谕琦,以全始终之分。”
按照规矩,言臣弹劾宰相,宰相就不能再处理公务了,在家中等待结果。
当然,张方平不是韩琦的人,不过这时候他替代吴奎进入中书会有什么下场那将是韩琦的眼中钉,肉中刺,事情未水落石出之前,张方平也不敢得罪韩琦哪。
司马光看出局势了,在一边趁机说道:“吴奎名望素重,今为王陶罢奎,恐大臣皆不自安,纷纷引去,于四方观听非宜。”
这就是大势,连曾公亮为了不使韩琦产生怀疑,也进宫劝赵顼挽留吴奎。赵顼只好又起用吴奎。
所以邵亢还在杂七杂八时,赵顼无奈地对邵亢说道:“此无它,欲起坐卧者耳”
坐卧者,韩琦也。人家就坐卧在家了,自己却无能为力了。这一刻赵顼无比的愤怒与沮丧
韩琦又回到中书,俺这么老实,小皇帝,你干嘛不派一个小黄门捉我哪
于是文彦博也表态了。
据说王陶原来对韩琦很恭敬,赵曙准备用蔡抗为太子詹事,韩琦便举荐了王陶,蔡抗不听话,王陶是自己人。所以文彦博便说:“稚圭,你还记得授王陶詹事吗”
韩琦大愧,道:“见事之晚,直且爱挞。”
实际凭借这两句对话,两人大佬也没有将赵顼当成一回事了,干嘛,就算你提拨了王陶,他是赵顼的臣子,还是你家的门客
说完后,韩琦准备进一步报复王陶。
司马光又出来了:“王陶诚有罪,然陛下欲广开言路,为何韩公不容”
这就是火候,当时说了一说,不会得罪韩琦。现在说了一说,以后小皇帝翻旧账,也不会追究自己责任。
现在司马光羽翼渐丰,韩琦也不想弄得司马光最后与他也反目成仇,因此给了司马光面子,没有再严惩王陶。并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韩琦推荐司马光担任了御史中丞。至此,自三月初开始的倒韩大计,经过第二个闰三月,到四月初结束。开始赵顼胜了,最后却是完败
但败者也未必是真败,胜者也未必是真胜。
韩琦只过了一段时间,马上就发现自己尴尬的处境。
初夏始至,宫庭里的树叶又再度稠密起来,阳光将这些叶影洒在宫中,光影斑杂。
赵顼气愤地推开手中的书奏,低吼道:“祖宗家法,祖宗家法”
有人说宋朝集皇权,这个说法乃是不对的,宋朝是分权,分去了所有人的权,中书有权,但受御史台监督,同时相位不可久长,不易形成权臣。
不过若是中书首相有能力,他在的时候,实际的权利不小于皇帝。
比如各地书奏,先由中书批阅,疑难奏折会交给皇帝,由皇帝再去政事堂大家商议处理,或者处理好的重大书奏,再经过皇帝审核,但皇帝审核的仍不算,必须经两制官与中书重新审核,才能成为诏书。
现在韩琦仍将书奏递到宫中,但都是处理好的,赵顼敢变更吗
就在这时,他看到张方平的一个札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