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49(2/2)
开口,却又等了半晌,才缓声接口道:“我小时候不懂事好像还和附近的小孩一起说过唐理是没娘的孩子呢”
小壳不自觉蒙了。突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又突然明白过来他在讲什么。小壳不得不佩服自己,也不得不恐惧的意识到这家伙的思维根本就是人间最致命的武器,让你自己把自己变成白痴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白痴的。
“每当那时,”玉碎语声仍以他特有的淡然悠远步调讲述令人心累的过往。“那些孩子就会诡异的望着我,就好像我和她是一个娘生的一样。”
小壳用手掌捂住整张皱起的痛苦的脸。
“但是后来我慢慢就不会那么说了。原因么,唉,有些记不得了可能是她越长越好看吧”
小壳忽然从手掌中抬起头,“哎难道不是她长大一点开始练武功的缘故么你打也打不过她,跑又跑不过其他孩子跑在最后只会被她抓来痛打吧”
沉默。
这个世界沉默了。
“怎、怎、怎么、可能”
沉默。对视。
“好、好吧,那、那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原因嘛,”顿了顿,居然没有口吃。“最重要是她长得好看。”
小壳冷眼哂笑。又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个人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说谎会眨眼睛和口吃因为他更经常说一些惊天动地眼都不带眨脸都不带红的谎话,瞒骗着世间所有的人。真相只有他一个人知晓,只会在最终最恰当的时机大白于天下。
“啊,对了,”沧海忽然又轻快道,“记不记得去年在紫金山上退狼之后,咱们和唐秋池一起住进洪伯留守的通往方外楼垃圾堆填处那个密道的福源客栈”
“嗯”小壳不禁又愣一回,才道:“那个密道出口处的垃圾不是已经清理干净了么”
沧海慢慢微笑,点了点头儿。“可是我没在说那个。记不记得咱们留宿那一晚碰到了杀手记不记得珩川撒了他们一身花粉记不记得你们把杀手关到隔壁房间去却开着窗子害他们被蜜蜂蜇得满身是包记不记得那晚洪伯把他自己吊在我窗外却吓得不得了”仍是水眸略弯,瞟向小壳。
小壳因一连串不明所以的“记不记得”而皱起眉头。没有答话。
沧海轻笑移目,仿佛彼时点滴历历眼前。又道:“那你还记不记得杀手的人数”语罢,笑意已敛。语气淡然。
小壳暗惊。终于有些揣摩他意。然而仍不明朗。
“嗯。十一个。”小壳道,“但是第二天早晨便被灭了口。”
沧海道:“怎样被灭口的”
小壳道:“楼下忽有人吵嚷,扰乱了你的听觉,便有人趁机潜入隔壁将那十一名杀手的咽喉瞬间捏碎。等我们发现赶到时,尸体还热着,凶手却已不见。”
沧海道:“不错。但是你记不记得,当时洪伯却一再坚持他前一晚看到了第十二个人”
第二百一十六章去年旧指痕六
小壳惊道:“你不会至今还认为那件悬案里的第十二人是真实存在的吧就连洪伯都说有可能是他眼花看错了”
沧海盯了他一眼,道:“我枕下有一本卷宗,你拿来看看。”
小壳也将沧海盯了一眼,才将卷宗取出。翻开讶道:“尸格”抬眼怒瞪,“你天天枕着尸格睡觉不失眠才怪”
沧海望天撇了撇嘴,“我方才起床以后才顺手放在那里的。”
“你都起床了怎么会顺手放在枕头底下”小壳随口说着,将卷宗往后翻看。“咦是福源客栈里被杀的十一名杀手的验尸报告啊”翻至一页,不由瞠目轻呼。
沧海道:“不错,那便是凶手留在尸体咽喉的指印。虽然纹路看不清晰,但大小长短宽窄基本保留了原样。”忽然叹了一叹,“如果当时关七先生在就好了,那么连指纹都会被原封不动保存下来。”耸了耸肩膀,忽将左手摊于炕几,手心向上。大袖轻提,露出腕上淤青不减的绑架犯指痕。又将右袖挽高,亦将上臂指痕展示。
道:“如何像不像”
小壳震惊张大口眼,好半晌才将憋于胸腔良久的浊气呼出,惊道:“天呐你是人么”
沧海似是残酷似是自嘲勾起右侧唇角。“没问你这个。我在问你那十一名杀手咽喉处的指痕和我身上的像不像”
小壳惊愕望着他。很久才低头将卷宗一看,又将他左腕对比。之后抬头仍旧惊愕望着他。始终没有说话。
沧海垂眸极轻哼笑。撂下两袖。“往后看,有当时洪伯的口供。”
小壳又发呆一会儿,才低头翻阅,念道:“嘉靖二十三年”
沧海吸了口气,道:“往后。”
“应天府”
“往后。”
“福”
“往后往后往后。”
小壳皱了皱眉头,撩起眼皮瞪了他一眼,将此类内容跳过跳过再跳过,目光不禁一深。“那一晚我一宿没睡”望向沧海。沧海未语。
于是小壳念下去道:“我看公子和他表弟身边只带了珩川和年纪很小的花姑娘,虽然还有其他人,但明显不是自己人,公子又不肯认我,所以很不放心,于是一直在暗中保护着他。”忍不住又将沧海望了一眼。
“二更的时候,房顶的瓦片果然被人踩响,听声音他们一共有十一个人,内功一般,轻功还可以。我就知道他们一定是来给公子找麻烦的,虽然我知道卢铁胆和薛捕头还有那个唐门的弃徒唐秋池一定不会袖手旁观,但我还是打算悄悄埋伏到公子房外去。”
“虽然我最后因为看见那群虫子害怕得紧被卢铁胆发现了,但是那群杀手都没有发现我。后来我才知道那群杀手是冲着唐秋池来的。”小壳不禁以眼神询问沧海。
那件刺杀案件仅仅是为将“醉风”叛徒唐秋池灭口。
所有人当时都这么认为。
第二百一十七章身高仨尺寸一
从前有位国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钻石,打算把它做成一枚戒指,并在其中塞入一张字条,以便走投无路之时作为锦囊妙计。于是国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希望得到一句最恰当的箴言。如此一来便将一干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