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恶奴 > 分节阅读 326

分节阅读 326(1/2)

目录

要是叫这几百士子跑到孔庙去哭,这性质可就严重了,赵强这会可不敢公然和全天下的士子作对,如果让士子们跑到孔庙去,可对关宁军今后的南征不利,到那时,恐怕全天下的地主阶级都要和关宁军作对了,这仗要打到哪天才是个头

君不见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就是败在了那帮汉族地族阶级与读人手中嘛,所以这孔教得重视,得尊崇,至少现在得供着,不然这人心就要向背了。

但眼前这几百读人跟吃了火药似的与自己硬磕,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贼逆,是叛乱,这让赵强难以接受,不知道这帮士子们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难道他们都傻了,没有看出这北京城已经不姓爱新觉罗了

那狗屁大清到底给你们吃了什么,让你们如此忠心,难道你们忘了自己是汉人,而不是满人吗

单是士子们不臣自己,反对自己,倒也好说,挑带头的一刀杀了,这读人就是有个通病,嘴里嚷得凶,但真要尝到厉害的,还不是一轰而散的料。不过他们千不该万不该捧出那清朝修的来,那些被改得一塌糊涂,满篇胡言的叫赵强看得是更气。

嗯,看来要叫天下读人集体转向,要的事情不是先搞清洗论,而是先肃清文字狱给汉族知识分子带来的毒害。

改,必须马上把清修的那批藉禁毁,嗯,这事很大,得找一个突破口,从哪突破呢

明史

眼睛一亮,赵强想到了一个最佳的突破口,也正是因这明史生了几起规模极大的文字狱,一举打断了汉族读人的脊梁。

从哪里被摔倒,就从哪里起来

就是它了,明史,我要重修明史

顺治元年,满清便设立史馆拟修明史,以示明朝已亡,借而否认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并笼络明朝遗老和降清汉臣。但因为当时政局未稳,南方抗清斗争如火如荼,所以实际修撰工作只是处在准备阶段而并未全面展开。直到康熙十七年,修史的条件似乎才成熟,康熙这才下旨全面启动明史的修撰工作。

而围绕明史,却生了许多文字大狱,从庄廷龙明史案、戴名世等明史案中可以看出,满清统治者对明史可谓敏感之至他们惟恐本朝被辉煌的明朝比下去,惟恐汉族民众长久地怀念明朝,惟恐满清的皇帝被明朝的皇帝抢了风头,所以就采取了按统治者的意志强行修史的办法来丑化前朝。于是,制度先进、思想自由、社会开放、经济达、文化繁荣、民生富足、君主善“无为而治”、科技事业临界于突破、资本主义萌芽生机勃勃的明朝就被满清统治者抹黑和妖魔化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程度,而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经济停滞、民生凋敝、日益落后、丧权辱国于西方世界的清朝却还能以所谓的“康乾盛世”来标榜自己。

殊不知从来都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自打满清入关统治华夏之后,中国文明的历史性大倒退,就如一场巨大无比的灾难般笼罩在了这片古老的、辉煌了几千年的土地上

必须还明朝一个真实和公正要使汉人重新焕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本民族的历史和历史人物,才能使被满清长期扭曲和阉割的民族心灵得到矫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一个民族的力量和智慧

赵强对清修明史一直就充满怀疑,就比如袁崇焕被皇太极设反间计杀害一事,与明朝之原始档案根本不符,难免有孤证和杜撰之嫌。袁崇焕中“反间计”一说,在此说产生之前的几十年间,没有任何旁证可佐,而且明朝处决袁崇焕的罪名详列数条,亦未见“反间计”一说,故清修明史造假的可能性很大,也符合他们对待明朝历史的一贯态度,尤其是联系到其后来的“文字狱”之血腥,史所罕见,谁还能相信这样一个虚伪的暴政意识形态会秉公直呢

康熙年间的明史一共有三个版本,武英殿本明史稿混合了万斯同、王鸿绪、张廷玉这三人的心血和心思,这三人在实际上先后主持明史的修撰工作,并完成了各自的版本。但万斯同审定的明史稿第一版显然是价值最高的,王鸿绪版的明史稿则是窃取自万斯同版的明史稿并大有删改,张廷玉版的明史稿则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大体按照满清皇帝的意思来修篡和删定的。

这就说明,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而清朝的几位统治者对明史修撰的重视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事无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写者修改。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元朝修宋史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史竟然花了几代帝王近百年的时间,其处心积虑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所以现在广为流传,汉人们所了解到的面的明朝,实是出于清帝之政治目的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满清妖魔化了的明朝,是与历史的真相有很大差距的

明朝的皇帝对于史官撰修当朝史的工作是从不干预的,这正是古代中国最可宝贵的传统之一。但是很可惜,自唐朝动了玄武门兵变的唐太宗李世民干预史官独立撰史的那一刻起,这一优良传统就遭到了破坏。而满清统治者对史官工作独立性的剥夺,则在事实上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修明史,几代学者历时近百年,可谓基本保存了明朝的史实,但却在康雍乾诸帝的旨意下,几经严格的增删、政审、篡改,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扭曲和丑化了明朝的真实形象,并在明史定稿成后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清朝修撰明史之后,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如此,满清对于明朝的妖魔化处理就失去了反驳的第一手证据,乾隆之龌龊由此可见一斑。

清代先是兴明史案,杀了私修明史的,后来,开始官修明史,所以这个私修明史和官修明史,肯定有较大的区别。赵强后世曾看到过一个奇怪的事情,私修明史认为努尔哈赤父祖之死,责任人是尼堪外兰,努尔哈赤本人应该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十三幅甲起兵,一开始就是打尼堪外兰,很久以后,羽翼丰满后才搞出了“七大恨”,而且后面的六恨,多半是与叶赫部在明朝争风吃醋之事,如果这第一恨真的站得住脚,用得着这后面这不相干的争风吃醋之事吗。

但官修明史是康熙朝,而大规模删改古,则是乾隆朝,乾隆朝在大规模删改毁禁古时,还禁了其父的大义觉迷录,也可见同样是兴文字狱,乾隆与雍正的区别。乾隆狡猾,而雍正自大。

至于康熙朝,则在乾隆雍正之间,而多了份老谋深算。康熙朝的官修明史,直接编造删改应该不多,而有条件的选择材料,却大有可能。这样修出来的明史,材料基本上应该没有差错,但却有可能象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材料可信,结果却明显有利于自己。

所以官修明史,提到明朝版图,仍然是“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而不是后世清粉说的,只有三百万平方公里,“这也是我大清的嫁妆,那也是我大清的嫁妆”,满嘴胡言

明朝仍然是政统与道统分离的政治,虽然废相,但封驳权还在大臣手里,社会言论更控制在大臣手里,读人奴化较少。纵观明朝一朝,大臣对抗皇帝者多,谄媚皇帝者少。到了晚明,骂皇帝更几乎成了一种时尚,动不动就上一个贴子,指出皇帝几大罪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