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4(1/2)
百两银子供弟弟进京。因妻子身体也不好,周培公怕她随时发病,到时没有钱请医生,便让她留下点防身,不想葛氏却一两都没留,悉数给了弟弟。周培公见状,只能在心里叹口气,不好多说什么。
身上带了五百两银子,葛安西是底气十足,约了几个要好的狐朋狗友便乘着县里的公车到了京城。他知道自己胸中有几点墨水,这凭本事考肯定没希望,所以他一进京就四处拜门子,却不谙这里头的规矩,过一道门槛要一笔钱,处处都是“孔方兄”当家,花了四百两银子才结识了索额图府里的二管家。如今点数盘算,还剩下二两六钱现银,欠店上的十六两房饭钱尚无着落。他也不知愁,仗着姐夫姐姐心疼自己,知道自己眼下银子花光了,肯定会托人送来,于是叫人捎了封信给姐姐,照样儿摆阔,叫店家“只管记账”。这店主原是行院乌龟出身,见多识广老于世故,见葛安西虽每日打茶围,叫戏子闹得沸反盈天,手头却慢慢吝啬了,知道情形不妙,口头上虚以应承,脸色中便透出不恭敬来。葛安西心里暗恨,却也无可奈何。好不容易盼来姐夫,没想姐夫却也是穷得叮当响,身上的银子加一块都没有十两,而且还带了一个噩耗他姐姐去世了。
终是自家亲姐姐,从小到大疼爱自己的人,葛安西一听之下便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无论周培公怎么安慰都无济于事。人死了,再怎么哭也无济于事了,等到回过神来,葛安西才发现自己麻烦了,因为他可是答应人家二管家过两天就给送上一千两银子,好给自己安排安排,这事可不能拖,再拖黄花菜都凉了
可是两人身上加一块就十两多,还不够还人家店主债呢这两千两银子上哪去找天上又不会掉银子
在葛安西快要绝望的时候,却见姐夫叹了口气,从行李中拿出个长卷来,展开一看却是江南才子文征明的字画周培公告诉他,这幅画原是皇帝赏赐给他的,他一直收藏着,若不是他姐姐临终托付再三,也断不会舍得将这画拿去变卖的。
“看在你姐姐的份上,这画便卖了吧,留着也是无益,若是对你有所帮助,你姐姐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周培公说这话的时候,满脸悲戚之色,想起亡妻临终前的所托,心中痛苦万分。所以他明知小舅子不是可造之材,但为了妻子的遗愿,也只能撑着帮她完成这个未了之愿了。
惊喜交加之下,葛安西哪还顾得上这画寄托了姐夫多少愁绪,多少回忆在内,头也不回的便将这画寄卖在一家古玩店,让店主代售,周培公告诉他说这画最低也得三千两银子,无奈那店主压价,说这画若要放这,顶多只能卖一千五百两,若是执意要卖三千两,怕是也要等一些日子,断不是现在就能出手的。
等,是万万不行的,就这两天得及时把银子送上,哪里能拖得起。葛安西脑袋一拍,便准了店主,但却是要店主预付一千两,然后等画卖了再付余下的五百两,画在手中,店主自然同意。拿了银子后,葛安西便随口将姐夫住的荆楚会馆地址告诉了掌柜,告诉他若是画出手了,就派人到那通知一声。
当得知这幅画才卖一千五百两银子时,周培公气得浑身直哆嗦,最终却是忍了下来,默默无语的回到荆楚会馆,让葛安西自己去办。其实他在京在的故旧甚多,若他出面,恐怕一文银子也用不着,可是周培公却好像始终有一口怨气在心中,就是不肯去见那些昔年同僚,也不愿让人知道他来到了京师。
原以为一千两银子送到,自己的功名就有着落了,哪曾想葛安西欢天喜地的去送银子时,对方却告知他,一千两已经过时,现在得两千两才能给你安排,因为这科的行情见涨,想要功名的士人太多了。人家还给他摞了句话“你若不赶紧凑银子,那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功名利禄与你无缘了。”
两千两他妈的,你们这是在耍小爷啊葛飞虎当场气得就要吐血,怎奈人家是什么身份,自己又是什么身份,胳膊扭不过大腿,这事还不是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自个只有交钱的份,断无还价的理。
两千两是万万凑不了,就算加上那画的余额不过一千五百两,这还缺的五百两却是死都凑不了的。听着外面传来的欢声笑语,葛飞虎只能悔恨万分的在那发闷气,周培公也是束手无策,若是他能搁下这张脸去求人,他早就去了,也不会让小舅子如此痛苦。
唉,看样子也只能带着他回老家了,在屋内坐了半天,周培公终是想不出解决之道,只能把心一硬,便要规劝小舅子跟他回老家,这博学鸿儒科是再也不去考了。正欲起身,却见屋门被人轻敲一声:
“请问周昌周培公是否在此”
第四十一章解人之忧上
等了半个时辰功夫,围得人山人海的街道才通畅开来,因为人太多,所以赵强也没办法挤到前面去一观这些应试“博学鸿儒科”的士子风采,只能坐在马车里干等。德丘倒也乖巧,瞅见有卖糖葫芦的打跟前过,见那红不溜秋的果子看着新鲜,便叫来那小贩,买了三串,一串给了大帅,一串给了葛飞虎,自己拿了一串。赵强前世经常吃这粮葫芦串,不过老是吃到坏果和生虫的,现今见了这大清朝的糖葫芦,果子又圆又大,不禁感慨果然是原生态的好,古人诚不欺我。一口咬下,酸中带甜,比起后世那糖稀裹扮的不知要好吃多少。
好不容易等到那巡街的队伍过去,顺天府的衙役们吆喝着众人散了,把路让了出来,车夫这才驶着马车出了崇文门。一路所见,百姓们谈兴还浓着,口沫横飞的说着方才见到哪个“鸿儒”士子了,这人又是哪地人,有什么趣闻秩事什么的。一些无知妇女听了,更是一脸羡慕,宛如“追星族”一般粘着那说话的人问东问西。
荆楚会馆一听名字便知道是湖北人开办的,而一般设在京师的各地会馆多是由各地在京中出仕的官员集资筹办,并非官府经营,一半是旅馆性质,一半是酒楼性质,不过房钱上却是比外面的旅店要便宜不少。毕竟是照顾家乡人,只要经营能维持便就是了,那些个官员图得是个名声,哪里会在乎这些个小钱。再说但凡有钱的,也不会来会馆,都是去寻好的地方落脚,能来会馆的通常就是两种人,一种是进京赶考的穷酸士子,一种则是替人办事的。士子们住在这里,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必会感激当日住宿之惠,日后同朝为官相互也会照应一把,此便为“乡党”由来。而替人办事的花小钱得实惠,回去之后也定会向东主们说道说道,这无疑也给那些出资建馆的官员们多了条无形的财路,这年头,名声好些总是吃不了亏的。
到了会馆一打听,有没有叫周昌周培公的人在,结果所问之人都摇头说不知道这人。找不到人,赵强可急坏了,只好笔划着把古玩店掌柜向仔细描述的那卖画之人相貌大致说了一遍,但还是没人知道他说的是哪个,最后还是一个路过的伙计在旁听了听,说“客官莫不成找的是葛安西葛小爷”
“葛安西”赵强一头雾水,这是哪个我要找的是周培公,可不是什么葛安西。
那伙计道:“葛安西葛小爷也是我们荆楚人,前阵子来京应考的,起先在我们会馆住了几日,后来便搬出去了,听客官说的相貌,小的觉得有点像,但是不是真是客官所找的人,小的就不确定了。”
“那你知道周昌周培公吗”赵强抱着希望问这伙计,随手塞给他一粒碎银子。
“哪个周培公”伙计也是一头雾水,他真是不知道这人,手里捏着银子也不知道是收还是不收。
周培公如此有名的一个人物,怎么这伙计却没听说过的赵强有些郁闷,但很快就释然。周培公显赫之时官职并不高,且长时间处于谋士身份,出征之时也是副将,三藩还未彻底平定之时便被弃之不用,论起声名来倒不如赵良栋、张勇等人有名,所以这会馆的伙计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清廷没有将周培公之能和做过的事明白无误的告之天下,也没有给其高官厚禄,他为满清所做的一切都是被人为掩盖的。观周培公一生,也是个悲剧的人物,应了鸟尽弓藏一说。
“那这葛安西葛小爷现今住在哪里,你可知道”赵强示意伙计把银子收起来,既然在会馆里找不到周培公,只能先去找找这个葛安西了,看看他与周培公是否相识,又或是就是同一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