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7(2/2)
三眼火铳是明代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其式样与老土枪相仿,分别有三个点火装置和三个药室,可以连射三发,也可以一并点火齐射,是当时以及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火器。三眼铳体积不大,骑兵冲锋时三发的火力会给对方造成极大伤害及震慑,发射完毕后又可以做锤击的武器,利用在马匹的奔跑速度,重击速度绝不逊于任何一件马战兵器,只要挨一下,对方就得一命呜呼。而让三眼铳成为骑兵大杀器并扬名千古的这人则是赵强每看明史都对其生平钦佩不已的一个老人,也正是这个老人铸就了关宁军的前身辽东铁骑。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这句话来自于一个人的传记。此话的意思为:以此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固然不太容易,但如果信任他,放手将权力交给他,那么稳固现有国土,却是可以的。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这句话出自于明史,而编写明史的人是清朝史官。
在清朝这样一个文字狱横行,汉人气节被阉割一尽的朝代,说出这种话是要被杀头的。因为此话隐含的意思为: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可是清代的史官说了,还把这样的话写进了明史中,并且没有受到皇帝的指责和怒骂,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而受到任何惩罚。与此同时,他们还用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人的崇敬。
在长达二百二十卷,记载上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别人挤成一团,而此人的传记里却只有他和他的子孙
这个人不是徐达,徐达的传记里有常遇春;也不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传记里有宋濂、叶琛、章溢;也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传记里有他的门人冀元亨;也不是张居正,张居正的传记里有他的老师徐阶、对头高拱;更不是袁崇焕,因为袁崇焕的传记里有十个人。
此人便是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关宁铁骑的创建者正是因为此人,才有袁崇焕、才有满桂、才有赵率教、才有何可纲、才有祖大寿、才有吴襄、才有吴三桂
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辽东告急后,他以花甲之龄出关亲自查看时局,并最终做出“以辽人守辽土”的决策,在此策的影响下,关宁军的前身辽东铁骑成立。初入辽东铁骑的七千人全为难民,皆为家破人亡,与后金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汉子,这些人捍卫了大明二十多年直至最后。而辽东铁骑之所以有这样的威名与战绩,则全赖军中所配的三眼火铳。
做为辽东铁骑的直接继承者,赵强与所部的吴军士兵身上都有关宁军的影子,正如后世某支军队喜欢追朔部队前身的光荣一般,赵强的关宁军追塑的便是辽东铁骑。无论现在的关宁军是怎么样的人员组成,无论现在的关宁军是打着什么政治旗号,都不能割断关宁军与辽东铁骑,与孙承宗、与袁崇焕、与吴三桂的血脉关系。
要想重振辽东铁骑的威名,要想以少克多,以弱胜强,赵强就必须给他的骑兵师团装备三眼火铳,而恰恰他没有三眼火铳,也无法制造,所以他要去京城,因为他要想有三眼火铳乃至“绞肉机”的机枪,他就必须要得到一个人,此人便是戴梓
第二百五十三章天才戴梓
戴梓,字文开,号耕烟,浙江人,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响应吴三桂反清,康熙遂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泡书记载,他由戴梓的子侄那里了解到,这种鸟铳形状象琵琶,火药和铅弹存在铳的上部称作铳脊的地方,有两个机轮,扳一机火药和铅弹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就随之动作,火石激发鸟铳发射,如此重复,二十八发射击结束后,才需要重新装火药和铅弹。这是中国有史记载的唯一自动射击武器,用机枪来称呼这“二十八铳”也不为过。然而就是在康熙这位“英明”君主的盛世大清,这种先进武器不但未得到推广,而且连实用的机会都没有,其实物只能藏于家中,以至于一百多年后,英国人凭借着并不先进的前膛枪就打开了满清的国门,实在是让人不胜唏嘘。
戴梓的才干不仅仅是制造“二十八铳”这样的准机枪,可以说但凡是他所能接触到的火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只要他看一眼,便能立即仿制出来,这种“山寨”能力恐怕后世的军工都要自愧不如。曾有西洋人以一种称为蟠肠鸟枪的火器夸耀于康熙,康熙看过后也觉得此物甚好,便让戴梓仿制,结果戴梓不到一个月就制造出了多把这样的枪。所谓蟠肠鸟枪应是指枪管内有镗线的枪,在当时工艺条件下,戴梓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制造出有镗线的枪管,这不仅让世人称奇,更让赵强瞠目。
戴梓自制的火器,不仅式样方便实用,并且质量也好,据史载其制的火器每发都能击百步之外。在清朝及以前历朝历代,计量都不是后世所用的米、厘米等,而是用步、尺、丈来测算。所谓百步折算成米,就是八十五米到九十米之间。现在关宁军中所用的清军火铳和俄军火枪,都不能达到八十米开外的射击距离,清军的火铳一般只能在五十步外开火,否则便不能击中目标,俄军的稍好些,但也只能达到六十步,这与百步的距离相差一半,可以想象,交战双方一方持有的火器可以压着对方打着几十米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如果有了戴梓制作的火器再加上三段射击的配合,只要不是脑子绣逗了,胜利便只是时间问题。
除了火器外,戴梓在火炮方面的设计制造能力也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其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制造子母炮了。赵强当年对这个清代的火器设计专家特别有兴趣,所以对其的一生了解的便多。他知道大概是在康熙十九年的时候,戴梓奉命制造子母炮,其特点是发射出的不是普通铁弹或铅弹,而是可爆炸的炮弹,即后世的“开花弹”。子母炮制好后,康熙曾亲自去观看其演试,并命名为“威远将军”。在其后出征噶尔丹时的昭莫多战役中,子母炮便大显神威,据记载说“以三炮堕其营,遂大捷。”
三发炮弹落下,仗便算赢了,这样说不知是否有些夸张,但是,可以合理地推断,和发射攻击一点的铁弹或铅弹的火炮相比,这种炮弹爆炸后攻击覆盖面较大的火器在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时会有奇效。准格尔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