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9(1/2)
坡,并一直隐藏在那里,没有参与战斗。这倒不是他胆小,而是赤手空拳的,他也没法下坡杀敌。就那样藏在那里,一直等到胜负已分。
“小江你是功臣”
这是赵强见到魏小江之后的第一句话,之后就让他随在自己身边,让陈伟和严钱他们带着他,日后再作安排。
虽然赵强没有对魏小江多说什么,但那句你是功臣已是足够,魏小江对赵强的安排很满意,在他看来,这个赵千户比以前见过的军官好多了,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和颜悦色,不冷言厉色,肯和自己说心里话的军官。
铳营负责运送伤员,所以他们临时制作了数十架担架,重伤者一律由担架运回,轻伤者能自己走的就走,不能走的则由战马驼着走,战死士卒的尸体则统一堆放在一起。赵强虽然说过要将战死弟兄尸体带回去,但是天气太热,而且人手严重不足,如果等回到首义城再派人来搬运尸体,那尸体早就臭了。因此赵强领着小旗以上军官在对着战死者遗体磕了三个响头之后,就下达了火化的命令,事后将骨灰收集在一块带回首义城。
骨灰的安排赵强早已想过,他要在首义城附近择一块墓地安葬这些战死者,无论他们是不是汉人,所有战死者不分彼此,一律葬入其中,墓园的名字就叫“汉墓”。
出于瘟疫考虑,赵强没有任那些清军尸体曝尸野外,任野兽啃食,也堆了起来进行火化。岭长有十里,有些爬到坡上的清军因为树林缘故,遗体并没有被发现归拢到一起,时间有限,赵强也顾不得太多。再说,两旗的清军吃了这么大亏,事后肯定会有人过来查看,届时那些被火化的清军尸体就由他们来处理好了。
守卫营残余人手负责兵器与那些俘虏逃跑者的押送,齐壮的骑兵营则负责殿后。
回返过程很顺利,殿后的骑兵营没有发现有清军尾随,因伤员太多,所以全军行动缓慢,用了四天时间才回到首义城。早已得信的郭飞、魏季指挥着堡内妇女和吴军家属们将伤员妥善的安置下来。能回到首义城的伤员们大多是刀箭所伤,且是皮肉伤,没有伤到要害,只要好生调养,很容易痊愈。在这四天里,已有三十多名重伤员撑不住死去,他们的尸体被带了回来,没有火化,而是选择入土为安。
回到首义城后,赵强便迫不及待的召开了总旗以上军官会议,正式下令将铳营、守卫营合并入骑兵营,凡在免儿岭参战过的各族壮丁与鄂伦春人一律享受汉军士卒的待遇,并且可以担任小旗军官一职,以后累计军功晋升不受出身限制。
这个命令实际上是某种程度的融合,是赵强对自己以前政策做的一个调整,这种调整完全参考了满清发迹的过程,并将作为一种永不改变的政策持续下去。归属感,是赵强想要通过这个政策调整达到的效果。
那些临阵逃跑的各族壮丁与被俘的正红旗清军则作为辅兵使用,在吃住条件上他们都次了一级,属于半奴隶性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可言,吃得最差,干得最苦,活得最累,是赵强给他们的惩罚。但是,赵强仍然给了他们希望,那就是只要立下军功就可以获得正兵身份,不再是最低贱的奴隶。
骑兵营有马六百,可以编制六百的纯骑兵,有了清军的武器,赵强不必发愁武器短缺的问题。但现在能战的士卒不到四百,因此便先安排齐壮与胡旺两人做为百户军官各领两百人。余下两百匹马待伤员归队后使用,并且作为千户直属卫队,机动使用。
兔儿岭之战除了让赵强认识到自身不足,另外也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教训,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情形,手中都必须要有一支机动预备队。
乌尔愣和那些去拉人头的各族壮丁暂时还回不来,因此赵强将所有能战的士卒划给胡旺和齐壮后,便给他们下了命令,一人向东,一人向西,只要见到活着的人,就统统抓回来,不论男女老少。
“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手段,我只要人”
第九十二章强征扩军三
齐壮和胡旺虽然都领了两百人,但这些人大多数并不精于骑马之术,好在赵强的命令只是让他们去抓捕散落在附近的部落人丁,因此倒也不必太在意部下们是不是马术高超,只要能坐在马上不倒就行。
赵强对于马上拥有一支真正的骑军也不是抱太大希望,他只是想将这些马匹运用起来,将步兵变成骑马步军,提高他们的行军速度就行。现在,每一分钟时间对他而言都是宝贵的,有了马匹,胡旺和齐壮掳掠人口的行动就能更有效一点,每提前一天,掳掠来的人口就能早一天转换为战斗力,哪怕是最次的战斗力那也是战斗力。另外那些勉强保持在马上不倒的士卒也会在每天的乘骑当中慢慢体会骑马的心得,并在先前骑兵营骑手的帮助下,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骑兵。
战是以战养战,训练同样也是以战养练。但凡与战争有关,不论是真刀实枪对阵厮杀还是去抢人抢粮,都是战争的一种体现,流血也好,不流血也好,都是锻炼士卒的最有效方法。
赵强的命令下得很急,因此齐壮和胡旺散会之后挑人挑马便准备出发,但是二人仍有些担心他们这一走,万一罗刹人的指挥官库柏带人回来,又或是清军杀个回马枪,那赵强这边如何应付。
算算时间,去尼布楚的库柏还有三四天也应该回来了,但赵强根本没有将他那一百人的火铳手放在眼里。
与清军一样只装备前装火绳枪的俄军,又没有掌握分段射击作战方法,人数还这么少,怕他个鸟。赵强如此想道,兔儿岭之战的清军弓箭已让他对前装火铳大失信心,连带着也不将俄军放在眼里,他十分疑惑,三年后在雅克萨城,那八百俄军是怎么在两万清军的包围下坚守那么长时间的。
莫非俄军有改装过的火枪队如果有,那为什么这个堡垒里的俄军却还是用的火绳枪呢
赵强想不明白,索性就不去想,眼下还是赶紧快速扩军,然后将俄国人的据点各个击破,甭管他是不是有后装滑膛又或是其他射程较远的火铳,只要对方不一下出动千人规模的火枪队,他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事实上,俄军也不可能一下子出动千人规模火枪队,历史明白无误的告诉赵强,现在的俄军真的很渣。
敌弱一分,我便强一分,把俄国人散乱在远东各个据点的火枪手消灭掉,然后将他们的火铳集中起来,数量一定相当可观。
火铳还是越多越好,如果兔儿岭上埋伏的不是三百初次上阵的火铳手,而是一千经验丰富的老铳手,那赵强相信,只一轮齐射,谷中那几百正红旗便全部就可报销。那两三百正黄旗的清军再善于射箭,也吃不消这么密集的火力打击。
回返的路上赵强曾与胡旺他们研究过,当时正黄旗清军的弓箭射程大概在一百米左右,而铳营所用的火铳射程最远只有八十米,并且都是初次上阵,而且当时已是没有队形可言,全是各自为战,自由射击,如此一来单兵作战肯定是火铳吃亏。再加上清军是以一佐领为一阵,缓慢推进,远远便以弓箭压制,己方自然没有办法进行还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