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30(2/2)
韦氏突然开口对李裹儿说道:“等到王侍郎守孝期满,孤家让你与他成亲。”
李裹儿高兴地跳起来,将她紧紧抱住。
事实是韦氏这次也感到心寒,这是什么智谋,从二月起,就象看到半年多后发生的事情一样。王画这种预判让她都有些害怕,既然他不被自己所用,也尽量与他为敌。让他与裹儿成亲,至少以后因为这门婚姻,对自己也不会产生敌意。
如果不是王画与李旦父子产生严重的危机,还有王画虽然没有对她谄媚,也没有对她有过任何的敌视,韦氏都动了杀心。
但粮价下跌的趋势没有止步,眨眼间就掉到了三十五文钱,其实这就是一个心理问题,如果这时候大量从这些店铺里进货,马上就将他们手中粮食淘空了。但因为秋收到来,没有人敢这样做。就是两家手中有这么多钱,也不敢这样做。当然,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但老百姓不愿意卖粮了,反正留着会涨价。不卖也没有人强买,粮价继续在跌,两天一文,跌得没有前面一个月快,可跌得让人十分难受。秋收在继续,有农民跑到城中询问价钱,结果变成了每斗米三十文。
还不大甘心,隔了几天,又变成了二十八文,二十七文,二十六文。让许多眼巴巴等着这次粮食涨价发一笔小财的农民与地主,连想死的心思都有。熬了近二十天,终于有人按捺不住,特别是一些急等用钱的农民。
但让某些人奇怪,为什么只收上来少量的粮食不但他们,就是其他地方来收购粮食的商人也没有收到多少粮食。
这么多人,也有不少机灵折,立即派人一查,发现出现了大问题。
当百姓出手时,从江北的扬州、楚州、和州、滁州、舒州到江南的宣州、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所有县靠近产粮的河道里都停放着船只。他们没有统计出来,这时王画命手下,从二月份起就在小硫球打造了八百艘河船,还先后雇拥了四百艘河船,一共达到了一千两百艘,直接将船只驶到产粮区购买。
这次事件结束后,这八百艘河船正好出售。现在漕运发达,这些船只式样先进,不愁售价。所以这一次的行动出忽了所有人的意料。
不但如此,动用的人力达到三千多人,太原王家动用了家族一半人力,到了这时候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但大半人力来自王画的手下,甚至不惜从大洋洲再次调回一些可靠的亲信。
购买时继续保持那种让百姓感到很舒服的“上帝服务”,与城中出的购价保持一致。这么舒心的服务,还省去了到城里的距离,说不定遇到不好的店家,在出售时能黑心地坑一把。百姓当然乐意就此将粮食卖给这些船上的老板了。
而且积压了这么多天,百姓按捺不住,一户一动,千家万户一起将粮食向船上出售。也有官员过问,当船上将那张盖了玉玺的印刷文书拿出来,一个个吓跑了。不但如此,后来粮食收得太多,无法仓储,又将这张文书拿到官府,让他们挪出官仓,替两家保管。连看守的护卫钱都省了下来。
到了这时候,王纯才心悦诚服,如果没有李显的变向支持,不要说仓储,就是在收购时,这么大风波,官府的阻拦,都不会让收购顺利进行。那么这个宝贵的数天时间就抢不过来。
等到对方反应过来,两家已经收购了三千万石粮食,几乎将这片唐朝最大的产粮区出售的秋粮收购了三分之二。
对方再次低估了王画,知道这一次王画赚了一笔不小的钱,但没有想到王画筹集到了一千万缗钱,预计最高的一个掌柜,也只认为王画手中掌握的资金不会超过三百万。但大多数认为在五十万与一百万之间,这个预计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存在多大的悬差,有了这个结果便有了后面的结果。
王画既然这样做,他们也能这样做,王画筹集了一千两百艘船,他们筹集的船只更多,特别是江南几大世家,无数的船只放下身架,驶向产粮区。但王画的船队在当地已经有了名声,并且这些船只上的主家态度十分傲慢。结果同样的价格,同样的船只,但百姓依然往王画家的船上跑。有的人气愤不过,想动坏主意,但听到圣旨一事,立即打消。
怎么办只好提高粮价。
他们不知道,不提高便罢,一提高进入了王画的手掌心。正好两家手里还剩下近两百万缗钱,慢慢陪他们玩。
他们提,王家也跟着提,既然熬到现在,一个个百姓都存在侥幸心理,还有的是地主,本身就不缺钱,价格不高不出售,怎的
不提还好,一提全停下来观望。
于是两家竞相提价,价格越提越高,至于其他的粮商基本上都只能观望,却没有办法插足。
到了此时,天下皆知。有些直臣不大乐意,王家似乎收购了不少粮食,但没有出售,却在与这些世家火拼,又将粮价哄抬上来。这不是一个臣子的作为。
当粮价哄抬到五十文时,弹劾的文书象雪花一样,飘向了皇宫。李显想让人到洛阳询问李红,可看到王画锦囊上的字,上面很清楚地写着,为回报陛下,数月后臣以每石米十五文纳入国仓。到时,请依臣一件事,大局即定,数年平安。
李红或者王画还没有开口“请依臣一事”,因此还没有到大局即定,数年平安的时候。况且前面还有“粮价风波,勿忧勿管勿问”十个大字,其中三个勿格外醒目。
于是李显对这些弹劾文书装聋作哑。
但两家还在纠缠不清,粮价再次涨到了五十五文钱,长安的粮价更是涨到了七十文钱。终于朝堂上爆发起来,大部份的大臣要求王画收购上来的粮食放粮。
李显吵得不耐烦了,说道:“你们可听说过,子产从政一年,百姓诵之,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百姓又诵之,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嗯,郑国名相子产都跑出来了。
李显又说道:“这件事朕早与王卿商议过,不然朕会发给他一份诏书难道你们当朕真是昏君吗”
不是昏君,但是一个糊涂君。不过大家立即想到李红那次来长安奇怪的表现,还有长江两岸河道里密密麻麻船夫手上持着的那份诏书。恐怕其中是有内幕,于是才安静下来。
河道里两家的船只还在亲密的联系在一起,有百姓来卖粮,立即亲热的迎了上去。只是对方到现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