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错解圣人(1/2)
萧云骧本欲倾听左宗棠对西王府土地政策的见解,不想却左宗棠直言其废除地主乡绅制度的想法不可行,从根本上否定了该政策的可操作性。
萧云骧心思一转,笑着说:“先生,您误会圣人之言了。”左宗棠诧异看向他:“哪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萧云骧笑意未减,左宗棠脸色渐冷。
他钻研圣贤书数十年,《论语》早已烂熟于心,如今却被萧云骧这山野小子指责误解圣人之言。这小子读过《论语》吗?莫不是在戏耍老子?
左宗棠心中不悦,问道:“萧君,《论语》二十篇,您深入研读过几篇?”
“读过两三篇,实在读不下去,拿起书就打瞌睡。”萧云骧打着哈哈,毫无羞愧之色。
见左宗棠脸色由冷转黑,就要发火,萧云骧捡起一块石子,在地上写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个大字。左宗棠看着那歪歪扭扭、缺胳膊少腿的字,满脸鄙夷。
萧云骧在第一个“使”后添了逗号,第一个“之”后加了分号,又在第二个“使”后点了逗号,第二个“之”后标了句号。
如此,这句话变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为:若民众能理解并遵循规则(“可”),就放手让他们去做;若不能(“不可”),就通过教育(“知”)让他们明白。
这般断句与左宗棠所理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典籍原本无标点符号,明清时官方文献虽用“。”作句号,但功能单一,仅作官方公文辅助,民间并不普及。
现代标点符号体系,要到近代新文化运动才大规模使用。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才首次将标点符号纳入国家规范。
左宗棠那种断句方式,是儒家传统注疏方式,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均采用;而萧云骧的断句方式,则是现代人的新理解。
“左先生,夫子一直主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号称弟子三千,他老人家的原意,怎会是您这种糊里糊涂的‘愚民’之法呢?”萧云骧笑道。
左宗棠虽没见过萧云骧标注的符号,但仔细一看,这种断句的确更好理解,且更能体现孔圣人“用民先育民”的思想。可心里想着:我和你讨论的是地主乡绅阶层的问题,你却在这咬文嚼字,这是一码事吗?
见左宗棠冷着脸,萧云骧指着地上那行歪歪扭扭的字:“先生,解决之道就在这句话里。”
------
翌日,萧云骧派人分别给酉阳的林绍璋、重庆的彭玉麟送去一封信,便继续向南进发。
因前方刚经历大战,或许还有溃兵,冯崇文放心不下,加派了一个排护送,萧云骧自然应允,带着众人朝川硐而去。
行了三四日,终于抵达川黔交界处——西军的堡垒所在地川硐。恰巧林启荣刚从茶峒巡视至此,见萧云骧等人来到西军堡垒前,不禁大喜,率领独立一师的几名军官,到堡垒下迎接萧云骧。
“见过大王!”几人整齐地向萧云骧敬礼后,林启荣紧紧握住他的手,神情激动:“大王,怎么也不事先说一声,我好去迎接。”
萧云骧笑道:“阿荣,快一年没见了,你们在酉阳辛苦了!”
林启荣回想起这段时间的艰辛,忆起萧云骧离开酉阳时让他坚守一年的嘱托,心中既感慨又有些愧疚:“大王,您让我守一年,没想到才十来个月,就得劳您率军千里来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