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 会葵邱义戴周天子(1/2)
话说屈完再次来到齐军,请求面见齐侯商议事情。管仲说:“楚国使臣又来,想必是来请求结盟的。您应以礼相待。”屈完见到齐桓公后,行再拜之礼。桓公回礼,询问他的来意。屈完说道:“我国国君因为没有进贡的缘故,招致您的征讨,我国国君已经知道错了。您若肯退兵三十里,我国国君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桓公说:“大夫若能辅佐你们国君恢复旧日的职分,让我能向天子有所交代,我还有什么别的要求呢?”屈完称谢后离去。回到楚国,他向楚王禀报说:“齐侯已答应我退兵,我也承诺进贡,国君不可失信。”没过多久,谍报传来:“八国的军队已经拔营起寨。”成王再次派人去核实,回报说:“军队已退了三十里,在召陵驻扎。”楚王说:“齐军退兵,肯定是怕了我们。”便想反悔进贡的事。子文说:“那八国的国君,对一个普通人都不失信,国君您怎能让一个普通人对国君失信呢?”楚王听后,沉默不语。于是命令屈完带着八车金帛,再次前往召陵犒劳八国的军队,又准备了一车菁茅,先在齐军面前展示过,然后备好表文,前往周朝进贡。
再说许穆公的灵柩运回本国,世子业继位,主持丧事,这就是僖公。僖公感激桓公的恩德,派遣大夫百佗率领军队前往召陵会合。桓公听说屈完再次到来,便吩咐诸侯:“把各国的战车和士兵,分成七队,分别驻扎在七个方位。齐国的军队驻扎在南方,以抵挡楚国的正面进攻。等齐军的战鼓敲响,七路军队同时击鼓,兵器铠甲务必十分整齐,以此彰显中原的威势。”屈完进入齐军营地后,向齐侯献上犒劳军队的物品。桓公命令将这些物品分发给八国军队。菁茅查验过后,仍让屈完收管,由楚国自行进贡。桓公问:“大夫可曾见识过我们中原的军队?”屈完回答:“我僻居南方,从未见过中原的强盛,希望能见识一下。”桓公与屈完一同登上战车,只见各国的军队分别占据一方,连绵数十里不断。齐军中一声鼓响,七路鼓声随即呼应,如同雷霆轰鸣,惊天动地。桓公喜形于色,对屈完说:“我有这么多的军队,用来作战,何愁不能取胜?用来攻城,何愁不能攻克?”屈完回答道:“您之所以能在中原主持会盟,是为天子宣扬德意,抚恤百姓。您若用仁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若依仗人多势众逞威风,楚国虽然狭小,却有坚固的方城作为城墙,有滔滔的汉水作为护城河,城高池深,您即便有百万大军,也未必能派上用场!”桓公听后,面露惭色,对屈完说:“大夫真是楚国的良臣啊!我希望能与贵国重修先君时的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承蒙您的恩惠,为楚国的社稷祈福,愿意接纳我国国君加入同盟,我国国君怎敢置身事外?请让我与您定下盟约,可以吗?”桓公说:“可以。”当晚,桓公留屈完在营中住宿,设宴款待。
第二天,在召陵设立盟坛,桓公手持牛耳,担任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代表楚王的命令,与各国共同立下盟书:“从今往后,世代通好结盟。”桓公率先歃血,七国诸侯与屈完依次歃血。仪式结束后,屈完再次行礼致谢。管仲私下与屈完交谈,请求释放聃伯,让他回到郑国。屈完也代蔡侯向齐国谢罪。双方各自许下承诺。管仲下令班师回朝。
在途中,鲍叔牙问管仲:“楚国的罪行,以僭越称王最为严重。您却以不进贡包茅为由,我实在不理解。”管仲回答:“楚国僭越称王已经三代了,我因此将它视为蛮夷,排斥它。倘若责令楚国取消王号,楚国怎会低头听从我们?若它不听从,势必引发战争,一旦战端开启,双方相互报复,灾祸数年都难以平息,南北从此不得安宁。我以包茅为借口,能让楚国容易接受我们的命令。只要它有服罪的名声,就足以在诸侯面前炫耀,向天子交差,这不比兵连祸结、没完没了要好吗?”鲍叔牙听后,赞叹不已。胡曾先生写诗道:“楚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运筹。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
髯翁也写诗讥讽桓公和管仲就这样草草收场,对楚国并没有实质性的损害,所以齐兵退后,楚兵依旧侵犯中原,桓公和管仲却无法再次兴兵讨伐楚国。诗中写道:“南望踌躇数十年,远交近合各纷然。大声罪状谋方壮,直革淫名局始全。昭庙孤魂终负痛,江黄义举但贻愆。不知一歃成何事,依旧中原战血鲜!”
陈国大夫辕涛涂得知班师的命令后,与郑国大夫申侯商议:“军队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粮草衣物的耗费巨大,国家必定不堪重负。不如向东沿着海道返回,让徐国和莒国承担供给的劳役,这样我们两国便能稍得安宁。”申侯说:“好,您去试试进言。”涛涂对齐桓公说:“您北伐戎狄,南征楚国,若率领诸侯的大军,到东夷展示军威,东方的诸侯畏惧您的威严,怎敢不前来朝见进贡呢?”桓公说:“大夫所言极是。”过了一会儿,申侯求见,桓公将他召入。申侯进言说:“我听说‘军队出征不宜超过时限’,这是怕劳顿百姓。如今从春天到夏天,历经霜露风雨,军队疲惫多病。若取道陈国和郑国,粮草衣物就如同从自家仓库取用一样方便。若取道东方,倘若东夷阻塞道路,军队恐怕难以作战,那该如何是好?涛涂这是为自己的国家考虑,并非良策。您可要明察啊!”桓公说:“若不是大夫这番话,我差点误了大事!”于是下令在军中捉拿涛涂,让郑伯把虎牢之地赏赐给申侯,以表彰他的功劳。还让申侯扩建城邑,作为南北的屏障。郑伯虽然听从了命令,但从此心中不快。陈侯派使者送上财物,再三请罪,桓公才赦免了涛涂。诸侯各自回到本国。桓公因管仲功劳巨大,便剥夺大夫伯氏的骈邑三百户,赏赐给管仲,增加他的封地。
楚王见诸侯的军队退去,便不想进贡菁茅。屈完说:“不可对齐国失信!况且楚国因为与周朝断绝往来,才让齐国得以借此树立威望。若借助进贡重新与周朝沟通,那我们便能与齐国共同享有尊荣了。”楚王问:“那楚武王、楚文王僭越称王的事怎么办?”屈完说:“进贡时不称爵位,只称远方的臣子某某就可以了。”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即派屈完为使者,带着十车菁茅,外加金帛,向周天子进贡。周惠王十分高兴,说:“楚国不履行进贡的职责已经很久了。如今如此恭顺,大概是先王的神灵庇佑吧!”于是在文王、武王的宗庙祭告此事,还将祭祀用的胙肉赏赐给楚国。并对屈完说:“镇守好南方,不要侵犯中原!”屈完再次行礼叩拜后退出。屈完刚离开,齐桓公便派隰朋随后赶到,向周天子报告楚国归服的消息。惠王对隰朋格外礼遇。隰朋趁机请求拜见世子,惠王听后,脸上露出不悦之色。于是让次子带与世子郑一同出来相见。隰朋暗中观察惠王的神色,似乎十分慌张,心中没底。隰朋从周朝返回后,对齐桓公说:“周朝恐怕要大乱了!”桓公问:“为什么这么说?”隰朋说:“周王的长子名叫郑,是先皇后姜氏所生,已被立为东宫太子。姜后去世后,次妃陈妫得宠,被立为继后,她生有一子名叫带。带善于讨好奉承,周王很宠爱他,称他为太叔。周王甚至想废黜世子,改立带为太子。我看周王神色慌张,肯定是因为这件事。恐怕《小弁》中太子被废的事,又要在今天重演了!您作为盟主,不能不有所谋划。”桓公于是召来管仲商议。管仲回答:“我有一计,可以稳定周朝。”桓公问:“仲父有什么计策?”管仲说:“世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他的党羽势单力薄。您现在向周王上表,说:‘诸侯想见世子,请让世子出来与诸侯会面。’世子一旦出来,君臣的名分就确定了,周王即便想废立太子,也难以施行。”桓公说:“好。”于是传檄文给诸侯,约定明年夏天在首止会合。又派隰朋前往周朝,说:“诸侯想见世子,以表达尊崇周王的心意。”周惠王原本不想让子郑出去与诸侯会面,但因齐国势力强大,且理由正当,难以推辞,只得答应。隰朋回来报告了此事。
到了第二年春天,桓公派陈敬仲先到首止,建造宫室,等待世子驾临。夏天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齐聚首止。世子郑也到了,在行宫停留。桓公率领诸侯前去请安,子郑再三谦让,想用宾主之礼相见。桓公说:“我等忝为王室藩臣,见了世子就如同见到天子,怎敢不行叩拜之礼!”子郑答谢道:“诸君不必如此。”当晚,子郑派人邀请桓公到行宫,诉说太叔带图谋夺位的事。桓公说:“我会与各位大臣立盟,共同拥戴世子,世子不必担忧!”子郑感激不已,便留在了行宫。诸侯也不敢回国,各自留在馆舍,轮流进献酒食,犒劳世子的随从等人。子郑担心长时间劳烦各国,便想告辞返回京城。桓公说:“我们之所以希望与世子多相处些时日,是想让天王知道我们爱戴世子,不忍与世子分离的心意,以此杜绝那些邪念。如今正值夏日大暑,等秋凉一些,我们便送您回朝。”于是预先选定盟期,定在秋八月的吉日。
再说周惠王见世子郑久久未回,知道是齐侯在拥戴他,心中不悦。再加上惠后与叔带整日在旁边进言,不断地影响惠王。太宰周公孔前来拜见,惠王对他说:“齐侯名义上是讨伐楚国,实际上对楚国并没有多大的打击。如今楚人进贡,十分恭顺,与往日大不相同,看不出楚国有哪里比不上齐国。齐国又率领诸侯拥戴并留住世子,不知是何用意,这将把我置于何地!我想麻烦太宰送一封密信给郑伯,让郑伯抛弃齐国,归附楚国,顺便替我向楚王转达,让他努力侍奉周朝,不要辜负我的心意!”宰孔上奏说:“楚国归服,也是齐国的功劳。大王为何要抛弃长久亲近的伯舅之国,而去亲近刚刚归附的蛮夷呢?”惠王说:“郑伯不离开,诸侯就不会散去,怎能保证齐国没有异心?我主意已定,太宰不必多言。”宰孔不敢再说话。惠王于是写了一封加盖玉玺的书信,封得十分严实,秘密交给宰孔。宰孔不知道信中写了什么,只得派人连夜送给郑伯。郑文公打开信封一看,上面写道:“子郑违背父命,结党营私,不配做继承人。我属意次子带。叔父若能舍弃齐国,归附楚国,共同辅佐少子,我愿意把国家托付给你!”郑伯高兴地说:“我的先公武公、庄公,世代担任周王的卿士,为诸侯领袖,没想到后来中断,沦为小国。厉公又有迎立周王的功劳,却未得到重用。如今王命唯独降临到我身上,执掌国政的机会就要来了,各位大夫可以祝贺我了。”大夫孔叔劝谏道:“齐国因为我们的缘故,出兵征讨楚国。如今我们却要背叛齐国,归附楚国,这是违背道德的。况且拥戴世子,是天下的大义,您不能独自违背。”郑伯说:“跟随霸主哪比得上跟随天子?况且天子的心意不在世子身上,我又何必维护他呢!”孔叔说:“周朝主持祭祀的,只能是嫡长子。幽王宠爱伯服,桓王宠爱子克,庄王宠爱子颓,这些您都知道。人心不归附,最终身死而无所成。您不遵从大义,却要重蹈那五位大夫的覆辙吗?日后必定后悔!”大夫申侯说:“天子的命令,谁敢违抗?若参加齐国的盟会,就是抛弃王命。我们离开,诸侯必定起疑,诸侯起疑就会散去,盟会未必能成功。况且世子有外部的党羽,太叔也有内部的党羽,两人谁成谁败,还未可知。不如暂且回国,观察局势的变化。”郑文公于是听从了申侯的建议,借口国内有事,不辞而别。
齐桓公听说郑伯不辞而别,勃然大怒,当即打算拥戴世子郑去讨伐郑国。管仲进谏道:“郑国与周朝接壤,郑伯此举想必是周朝有人暗中怂恿。他一人的离去,不足以阻碍我们的大计。况且盟期已近,等会盟结束后再谋划此事也不迟。”桓公听后,觉得有理,便说:“好。”于是,众人就在首止的旧盟坛,举行了歃血为盟的仪式。参与会盟的有齐、宋、鲁、陈、卫、许、曹,共七国诸侯。世子郑亲临现场,但不参与歃血,以此表示诸侯不敢与世子平起平坐。盟词写道:“凡是我们参与同盟的国家,都要共同辅佐王储,匡扶安定王室。若有违背盟约的,神明定当严惩!”仪式结束后,世子郑走下台阶,作揖致谢道:“各位凭借先王的庇佑,没有忘记周室,亲近于我。自文王、武王以来的列祖列宗,都会感激诸位!何况我又怎敢忘记各位的恩赐呢?”诸侯们纷纷下拜,行叩首之礼。第二天,世子郑打算返回京城,各国都派出战车和士兵护送。齐桓公和卫侯更是亲自将他送出卫国边境,世子郑感动得热泪盈眶,与众人依依惜别。史官写诗称赞道:“君王溺爱冢嗣危,郑伯甘将大义违。首止一盟储位定,纲常赖此免凌夷。”郑文公听说诸侯会盟,还准备讨伐郑国,便不敢再归附楚国了。
再说楚成王听闻郑国没有参加首止的盟会,欣喜道:“我要得到郑国了!”于是派遣使者与申侯沟通,打算与郑国修好关系。原来申侯以前曾在楚国为官,他口才出众,为人贪婪且善于谄媚,楚文王十分宠信他。等到楚文王临终之际,担心后人容不下申侯,便赠送给他一块白璧,让他投奔其他国家躲避灾祸。申侯于是逃到郑国,在栎地侍奉厉公,厉公对他的宠信如同楚文王在世时一样。后来厉公恢复君位,申侯便成为了郑国的大夫。楚国的大臣们与申侯都有旧交情,所以这次他们打通关系,想让申侯从中劝说郑伯,背叛齐国,归附楚国。申侯私下对郑伯说:“除了楚国,没有哪个国家能与齐国抗衡,更何况这是天子的命令呢?不然的话,齐、楚两国都会与郑国为敌,郑国可承受不起啊。”郑文公被他的话迷惑,于是暗中派申侯向楚国表示愿意归降。
周惠王二十六年,齐桓公率领同盟诸侯讨伐郑国,包围了新密。当时申侯还在楚国,他对楚成王说:“郑国之所以愿意归附您,正是因为只有楚国能够对抗齐国。大王如果不救援郑国,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去复命了。”楚王与群臣商议对策。令尹子文进谏说:“召陵之战时,许穆公在军中去世,齐国很怜惜他。许国侍奉齐国最为殷勤,大王要是出兵攻打许国,诸侯必然会去救援,那么郑国的围困自然就解除了。”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亲自率军讨伐许国,也包围了许国的都城。诸侯们听说许国被围,果然放弃攻打郑国,转而救援许国,楚国的军队于是撤退。申侯回到郑国,自认为有保全郑国的大功,得意洋洋,满心期待着能得到加封。但郑伯觉得在虎牢关的赏赐中,申侯已经得到了过多好处,便没有再给他加官进爵。申侯不免口出怨言。
第二年春天,齐桓公再次率领军队讨伐郑国。陈国大夫辕涛涂,自从讨伐楚国回来后,就与申侯结下了仇怨。他写信给郑国的孔叔说:“申侯之前为了讨好齐国,独占了虎牢关的赏赐。如今又为了讨好楚国,让你们的国君背信弃义,招来战争,祸及国家和百姓。只有杀了申侯,齐国的军队才可能不战而退。”孔叔将这封信呈给郑文公。郑文公因为之前不听从孔叔的劝告,逃离盟会,导致齐国两次派兵攻打郑国,心中既愧疚又后悔,也将过错归咎于申侯。于是召来申侯,斥责道:“你说只有楚国能对抗齐国。如今齐国军队多次前来,楚国的救援在哪里?”申侯刚想辩解,郑伯便喝令武士将他推出去斩首。随后将申侯的首级装在盒子里,派孔叔送到齐军营地,说:“我们国君之前误听了申侯的话,没能与您保持友好关系。如今已经将他处死,派我前来向您请罪,希望您能宽恕我们!”齐侯向来知道孔叔贤能,便答应与郑国讲和。于是在宁母会合诸侯。郑文公始终对周王的命令心存疑虑,不敢公然赴会,便派世子华代他前往宁母听命。
世子华与弟弟子臧,都是嫡夫人所生。起初,嫡夫人很受宠,所以立世子华为继承人。后来郑文公又娶了两位夫人,她们也都生了儿子。嫡夫人的宠爱逐渐减弱,不久便病逝了。还有南燕姞氏的女儿,作为陪嫁来到郑国宫廷,一直没有得到郑文公的宠幸。一天晚上,她梦见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手持兰草对她说:“我是伯倏,是你的祖先。现在把这象征国家的香草送给你,让你生下贵子,昌盛你的国家。”说完便把兰草递给她。她醒来后,满屋子都是香气,便把这个梦告诉了同伴。同伴们开玩笑说:“你肯定会生下尊贵的儿子。”当天,郑文公进入后宫,见到这个女子后很是喜欢。左右的人都相视一笑。郑文公询问原因,众人便把女子的梦告诉了他。郑文公说:“这是个好兆头,我来帮你实现。”于是命令女子采摘兰草的花蕊佩戴,说:“就把这个当作信物。”当晚便宠幸了她,女子因此怀孕,生下的儿子取名为兰。这个女子也渐渐受到宠爱,人们称她为燕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