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宋庄公贪赂构兵 郑祭足杀婿逐主(1/2)
宋庄公派人给郑厉公送去贺信,同时索要之前约定的三座城池,以及白璧、黄金和每年应输送的粮食数量。郑厉公召集祭足商议对策。厉公忧心忡忡地说:“当初为了急于得到君位,只能任由他们索取,不敢违抗。如今我刚刚即位,他们就来催讨。要是依了他们,国库都要被掏空了。况且即位之初就失去三座城池,岂不让邻国笑话?”祭足思索片刻后建议道:“我们可以推辞说‘人心尚未安定,恐怕割让土地会引发变故,愿意用三座城池的贡赋,代替输送给宋国’。白璧和黄金,先给他们三分之一,言辞委婉地表示歉意。每年输送粮食的数量,就请求从明年开始。”厉公采纳了祭足的建议,写了回信。先献上三十双白璧、三千镒黄金,三座城池的贡赋,则约定在冬初缴纳。
使者回去报告后,宋庄公勃然大怒,吼道:“公子突本该死,是我让他活下来;他原本贫贱,是我让他富贵。那些承诺的东西,不过是子忽的,和公子突有什么关系,他竟敢如此吝啬?”当天,宋庄公又派使者前往郑国,强硬索要,一定要郑国如数交付。而且要求立即交割三座城池,不愿意接受贡赋。郑厉公又和祭足商量,又送去了两万钟粮食。宋国使者去了又回,传话说:“如果不满足我们所要求的数量,就要祭足亲自去宋国解释。”祭足对厉公说:“宋国受了我们先君的大恩,却没有丝毫回报。如今仗着拥立国君的功劳,贪得无厌,还出言无礼,实在不能听之任之。我请求出使齐国和鲁国,寻求他们从中调解。”厉公疑惑地问:“齐国和鲁国肯为郑国出力吗?”祭足信心满满地回答:“往年我们先君讨伐许国、宋国,每次都和齐国、鲁国一同出兵。况且鲁侯的即位,实际上是我们先君促成的。就算齐国对郑国不那么友好,鲁国也没有理由拒绝。”厉公接着问:“那调解的策略是什么呢?”祭足解释道:“当初华督弑君后拥立子冯,我们先君和齐国、鲁国都接受了贿赂,帮助他成就此事。鲁国得到了郜国的大鼎,我们郑国也得到了商彝。如今我们应该向齐国和鲁国诉说此事,把商彝还给宋国。宋公回想往事,必定会感到羞愧,从而停止索要。”厉公听后,十分高兴,说道:“听了仲(祭足)的话,我就像大梦初醒。”随即派遣使者带着礼物,分别前往齐国和鲁国,通报新君即位的消息,并且诉说宋国忘恩负义、不断索要贿赂的事情。
使者到鲁国传达使命,鲁桓公笑着说:“以前,宋君向我国行贿,只用了一座鼎。如今从郑国得到的贿赂已经很多了,还不满足吗?我会亲自去办这件事,马上就亲自前往宋国,为你们国君解决问题。”使者道谢后告辞。
再说郑国使者到齐国传达使命,齐僖公因为之前郑国世子忽在打败戎师一事上的功劳,一直对他心怀感激,还曾想把次女文姜嫁给他。虽然子忽坚决推辞,但齐侯心里还是偏向他一些。如今郑国废掉子忽,拥立公子突,齐侯自然不高兴。他对使者说:“郑君有什么罪过,你们就擅自废立国君?做你们国君,也太难了吧?我会亲自率领诸侯,在郑国城下与你们相见。”使者献上的礼物,齐侯也拒不接受。使者回去向厉公报告,厉公十分惊慌,对祭足说:“齐侯责备我们,恐怕会有战事,该如何应对呢?”祭足镇定地说:“我会挑选士兵,检查战车,提前做好准备。敌人来了就迎战,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鲁桓公派遣公子柔前往宋国,商定见面的日期。宋庄公说:“既然鲁君有约定,我会亲自前往鲁国边境,怎么敢劳驾鲁君远道而来呢?”公子柔回去复命。鲁侯再次派人前往约定,选择在两国中间的扶钟会面。此时是周桓王二十年秋九月。
宋庄公和鲁侯在扶钟相会。鲁侯替郑国表示感谢,并请求宋国宽容。宋庄公不满地说:“郑君受我的恩惠太深了!就好比鸡蛋,是我孵化并庇护他长大。他所承诺的酬劳,本是出自他的本心。如今他回国篡位,却想违背诺言,我怎么能不在意呢?”鲁侯劝解道:“大国对郑国的恩赐,郑国怎么会忘记呢?只是因为即位不久,国库空虚,一时间无法按照约定交付。但迟早一定会履行诺言,此事我可以担保。”宋庄公又追问:“金玉之类的财物,或许可以用国库不足作为借口。但三座城池的交割,只是一句话的事,为什么不能决定呢?”鲁侯解释说:“郑君担心失去祖宗留下的基业,被列国耻笑,所以愿意用赋税来代替。听说已经缴纳了一万钟粮食了。”宋庄公反驳道:“两万钟粮食的缴纳,原本就在每年应输送的数量之内,和三座城池没有关系。况且所承诺的东西,还不到一半。如今尚且如此,日后事情淡了,我还能指望什么呢?希望您早点帮我解决此事!”鲁侯见宋公如此固执,只能怏怏不乐地结束了会面。
鲁侯回国后,马上派遣公子柔出使郑国,传达宋公不肯宽容的消息。郑伯又派大夫雍纠捧着商彝,呈献给鲁侯,说:“这是宋国的旧物,我们国君不敢擅自留存,请归还宋国府库,以此当作三座城池。另外再献上三十双白璧、二千镒黄金,求君侯帮忙好好解释。”鲁桓公盛情难却,只得亲自前往宋国,约宋公在谷邱之地会面。两位国君见面行礼完毕,鲁侯又代郑伯表达不安之意,如数呈上白璧和黄金。鲁侯说:“您说郑国所承诺的东西,还不到一半。我已经严厉责备郑国,所以郑国才尽力输送。”宋公没有丝毫感谢之意,只是追问:“三座城池什么时候交割?”鲁侯回答:“郑君顾念祖先世代守护的土地,不敢因为私恩就轻易放弃疆土。如今献上一件东西,可以与之相当。”随即命令左右用黄锦袱包裹一件物品,高高捧着,跪在宋公面前献上。宋公听到“私恩”二字,眉头微微皱起,已有不悦之色。等打开包袱一看,认出是商彝,那是当初宋国贿赂郑国的东西,顿时勃然大怒,假装不知道,问道:“这东西有什么用?”鲁侯解释说:“这是大国旧府的珍宝。郑先君庄公,曾经为贵国效力,贵国赏赐了这件重器,被当作世代珍宝收藏。如今嗣君不敢私自占有,仍然归还给贵国。希望您念及往日的交情,免去郑国割让土地。郑先君也会感激您的恩赐,不仅仅是嗣君。”宋公听鲁侯提起旧事,不禁两颊发红,回应道:“过去的事我已经忘了,等回去问问旧府的人。”
正说着,突然有人来报:“燕伯前来朝见宋国国君,已经到了谷邱。”宋公马上邀请燕伯和鲁侯一同相见。燕伯见到宋公,诉苦说:“我国与齐国相邻,经常遭到齐国的侵犯。我希望借助您的威望,与齐国讲和,以保全国家社稷。”宋公答应了。鲁侯对宋公说:“齐国和纪国是世仇,一直有吞并纪国的想法。您如果为燕国求和,我也希望为纪国求好,让各国和睦相处,避免战争。”于是,三位国君在谷邱结盟。鲁桓公回国后,从秋天到冬天,都没有收到宋国的回音。
郑国因为宋国使者不断催促财物,道路上络绎不绝,又派人去求鲁侯。鲁侯只好再次约宋公在虚龟之境当面会面,以解决郑国的问题。宋公没有赴约,而是派使者回复鲁国说:“我与郑国自有约定,您就不用过问了。”鲁侯大怒,骂道:“一个普通人贪婪无信,尚且让人不齿,更何况是国君呢?”于是掉转车头前往郑国,与郑伯在武父之地会面,约定联合出兵讨伐宋国。髯翁写诗道:“逐忽弑隐并元凶,同恶相求意自浓。只为宋庄贪诈甚,致令鲁郑起兵锋。”
宋庄公听说鲁侯发怒,料到两国关系难以维持。又听说齐侯不肯帮助公子突,于是派公子游前往齐国交好,诉说公子突忘恩负义之事:“我国国君对此感到后悔,愿意与您协力攻打公子突,恢复原来国君子忽的君位,同时也为燕伯求和。”使者还没回来,宋国边境官吏来报:“鲁国和郑国联合兴兵来攻打我们,来势汹汹,已经快到睢阳了。”宋公大惊,马上召集各位大夫商议迎敌之策。公子御说劝谏道:“军队士气的高低,在于道理的曲直。我们贪图郑国的贿赂,又抛弃与鲁国的友好关系,他们有了正当理由。不如请罪求和,停止战争,这才是上策。”南宫长万却反驳道:“敌军都到城下了,不发一箭就寻求自救,这是示弱的表现。还怎么治理国家?”太宰督也附和说:“长万说得对。”宋公于是不听从御说的建议,任命南宫长万为将领。长万推荐猛获为先锋,出动三百辆兵车。双方摆开阵势。
鲁侯和郑伯一同驾车出阵,停在阵前,单独挑战宋君对话。宋公心中惭愧,借口生病没有出战。南宫长万远远望见两面绣盖飘扬,知道是两国国君。于是拍着猛获的后背说:“今天你不建功,还等什么时候?”猛获领命,手握浑铁点钢矛,驾车直冲向敌军。鲁侯和郑伯看到来势凶猛,把车往后退了一步。左右两边拥出两位上将,鲁国是公子溺,郑国是原繁,各自驾车迎战。他们先询问对方姓名,猛获回答:“我是先锋猛获。”原繁笑着说:“无名小卒,不值得我动刀斧,换你们主将出来,与我决一死战。”猛获大怒,举矛直刺原繁。原繁挥刀迎战。子溺指挥鲁军,像铁叶一样围了上来。猛获力战两位将领,毫无畏惧之色。鲁国将领秦子、梁子,郑国将领檀伯,一同上前。猛获渐渐力不从心,被梁子一箭射中右臂,无法握住长矛,只好束手就擒。兵车和甲士,都被俘虏,只有五十多个步兵逃走了。
南宫长万听说战败,咬牙切齿地说:“不把猛获救回来,我有什么脸面进城?”于是命令长子南宫牛,率领三十辆兵车挑战:“假装战败,引诱敌军追到西门,我自有计策。”南宫牛应声而出,横戟大骂:“郑突这个背信弃义的贼子,自己来送死,还不赶快投降?”刚遇到郑国将领带着几个弓弩手,单独驾车巡视阵营,见南宫牛年轻,便上前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南宫牛掉转车头就跑,郑国将领不肯罢休,在后面追赶。快到西门时,炮声大作,南宫长万从后面截住,南宫牛也掉转车头,两下夹攻。郑国将领连射几箭,都没射中南宫牛,心里慌乱,被南宫长万跃入车中,单手擒获。郑国将领原繁,听说本营偏将单独驾车去迎战,担心他有闪失,便和檀伯率领军队迅速赶来。只见宋国城门大开,太宰华督亲自率领大军出城接应。这边鲁国将领公子溺,也带着秦子、梁子前来助战。双方都举着火把,混战一场,一直杀到鸡鸣才停止。宋军损失惨重。
南宫长万向宋公献上郑国将领,请求宋公派使者到郑营,用郑国将领换回猛获。宋公同意了。宋国使者到了郑营,说明交换的事情。郑伯答应了,双方把囚车推到阵前,彼此交换。郑国将领回到郑营,猛获则回到宋城。当天,双方都休战休息。
公子游前往齐国传达使命,齐僖公说:“郑突赶走兄长自立,这是我厌恶的行为。但我现在正忙于攻打纪国,无暇顾及此事。如果贵国肯出兵帮助我攻打纪国,我一定也会帮助你们攻打郑国。”公子游辞别齐侯,回去回复宋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