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1/2)
一念之间,心魔丛生,修行之路充满艰辛,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唯有不断洗涤心灵,去除尘世的污垢,同时也需要自我约束,磨砺自身。扫除万千杂念,回归宁静寂灭,荡除众多妖怪,绝不可虚度光阴。如此这般,定能跳出尘世的樊笼,功成行满,飞升大罗仙境。
话说孙大圣费尽心思,请如来佛祖收服了一众妖怪,解救了三藏师徒的劫难后,便离开了狮驼城,继续西行。又经过了好几个月,转眼间就到了冬天。但见:山岭上的梅花含苞待放,池水渐渐结冰。红叶纷纷飘落,青松却愈发翠绿。淡淡的云朵飘动,似要下雪,枯草倒伏,与山齐平。满目皆是寒冷的光芒,寒气阴阴,透骨生寒。
师徒四人冒着严寒,风餐露宿,一路前行。走着走着,又看到一座城池。三藏问道:“悟空,前面那又是什么地方?”行者回答道:“到跟前自然就知道了。如果是国王的都城,我们需要倒换关文;要是普通的府州县,直接路过就行。”师徒四人正说着,很快就来到了城门外。
三藏下了马,师徒四人走进月城,看见一个老军,正靠着向阳的墙壁,在避风处睡觉。行者走上前去,轻轻摇了摇他,喊道:“长官。”老军猛地惊醒,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到行者,吓得连忙跪下磕头,叫道:“爷爷!”行者说道:“你别惊慌失措的。我又不是什么凶神恶煞,你叫我‘爷爷’干什么!”老军一边磕头一边说:“您是雷公爷爷吗?”行者哭笑不得地说:“胡说!我是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僧人,刚到这里,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问你一声。”老军听了,这才定下神来,打了个哈欠,爬起身,伸了伸懒腰说:“长老,长老,恕小人无礼。这里原本叫比丘国,如今改成了小子城。”行者问道:“这国中有帝王吗?”老军回答道:“有!有!有!”行者转身对唐僧说:“师父,这里原来是比丘国,现在改叫小子城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名。”唐僧疑惑地说:“既然叫比丘,怎么又叫小子呢?……”八戒猜测道:“说不定是比丘王驾崩了,新登基的国王是个小孩子,所以才叫小子城。”唐僧连忙说:“没这道理!没这道理!我们先进城,到街上再打听打听。”沙僧也说:“没错。那老军一来可能真不知道,二来被大哥你吓着了,说的都是胡话。我们还是进城去问问吧。”
师徒四人又走进三层城门,来到繁华的街市上。只见这里的人们衣着整齐,容貌清秀。但见:酒楼歌馆里人声喧闹,彩铺茶房高挂着门帘。千家万户生意兴隆,六条大街、三个集市财源广进。买卖金银绸缎的人多如蚂蚁,人们争名逐利,都是为了钱财。这里礼仪庄重,风景优美,真是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
师徒四人牵着马,挑着担,在街市上走了许久,看不尽这繁华的景象。忽然,他们发现家家门口都放着一个鹅笼。三藏问道:“徒弟们啊,这里的人家,为什么都把鹅笼放在门口呢?”八戒听了,左右张望,果然看到鹅笼整齐地排列着,上面还遮着五彩的绸缎幔子。呆子笑着说:“师父,今天想必是黄道吉日,适合结婚或者会友,大家都在办喜事呢。”行者说:“别瞎猜!哪能家家都在办喜事!这里面肯定有缘故。等我上前去看看。”三藏一把拉住他说:“你别去。你这副嘴脸太丑陋,怕人家见了怪罪。”行者说:“那我变个模样去。”
好个大圣,捏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蜜蜂。他展开翅膀,飞到鹅笼边,钻进幔子里查看。原来里面坐着的是个小孩子。他又飞到第二家的鹅笼去看,还是个小孩子。连着看了八九家,都是小孩子,而且都是男孩,没有女孩。有的小孩子在笼中玩耍,有的在啼哭,有的在吃果子,有的则在睡觉。行者看完,变回原形,回来向唐僧报告说:“那些笼子里装的都是小孩子,大的不满七岁,小的只有五岁,不知道为什么。”三藏听了,心中疑虑重重,拿不定主意。
走着走着,他们忽然转到一条街上,看到一座衙门,原来是金亭馆驿。长老高兴地说:“徒弟们,我们先到这驿馆里去,一来问问这地方的情况,二来给马匹喂些草料,三则天色已晚,正好在此投宿。”沙僧连忙说:“没错,没错,快进去吧。”师徒四人高兴地走进驿馆。驿馆的官员得知后,立刻报告给驿丞。驿丞把他们迎进门,大家相互见礼。坐定之后,驿丞问道:“长老从什么地方来?”三藏回答说:“贫僧是从东土大唐,奉差前往西天取经的。如今到了贵地,有关文需要查验,想在贵衙暂且休息一晚。”驿丞马上吩咐上茶。喝完茶,又安排好了一应事务,让当值的人准备饭菜招待他们。三藏连连称谢,又问道:“今天能不能入朝拜见国王,查验关文呢?”驿丞说:“今晚不行,得等到明天早朝。今晚就请在敝衙门安心住下吧。”
不一会儿,饭菜准备好了,驿丞请师徒四人一起吃了斋饭,又让手下人打扫客房,安排他们休息。三藏感激不已。坐下之后,长老说道:“贫僧有一件不明白的事,想请教一下,还望您能指点一二。贵地养育孩子,不知是怎样的习俗?”驿丞说:“‘天无二日,人无二理。’养育孩童,是父母精血结合,怀胎十月,到时候生下孩子;生下后再哺乳三年,孩子才渐渐长成。这道理谁不知道呢!”三藏说:“听您这么说,和我们大唐倒是没什么不同。但贫僧进城的时候,看到街坊人家,每家都设了一个鹅笼,里面都藏着小孩子。这件事我不明白,所以冒昧地问一下。”驿丞凑到三藏耳边,低声说道:“长老您别管,别问,也别理,更别说这件事。请您安心休息,明天一早就赶路吧。”长老听了,一把拉住驿丞不放,一定要问个明白。驿丞摇着头,摆着手,只是说:“小心说话!”三藏更是不放手,坚持要问个详细。驿丞没办法,只好让所有当值的人都退下,只在灯光下,悄悄地说:“您刚才问的鹅笼的事,是当今国主无道的行为。您何必管它呢!”三藏问道:“怎么个无道法?您一定要说明白,我才能放心。”驿丞说:“这个国家原本是比丘国,最近有民谣传出,就改成小子城了。三年前,有个老人,打扮成道士的模样,带着一个小女子,年纪才十六岁——这女子容貌娇美,长得像观音菩萨——进献给当今国王。陛下见她长得漂亮,十分宠爱,把她留在宫中,封为美后。近来,国王对三宫娘娘、六院妃子都不看一眼,日夜与美后寻欢作乐。现在国王弄得精神疲惫,身体瘦弱,饮食也少了,性命危在旦夕。太医院用尽了良方,也治不好他的病。那个进女子的道士被国王诰封,称为国丈。国丈有海外的秘方,据说能延年益寿。之前他去十洲、三岛采集药材,现在都已经准备好了。只是这药引子太可怕了: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子的心肝,煎汤服药。服了之后能有千年不老的功效。这些鹅笼里的小孩子,都是选好的,养在里面。孩子的父母害怕王法,都不敢啼哭,于是就传出了谣言,把这里叫做小儿城。这不是无道又是什么呢?长老明天早朝,只管去倒换关文,千万别提这件事。”说完,驿丞就抽身离开了。
三藏听了,吓得骨软筋麻,忍不住泪流满面,突然失声叫道:“昏君,昏君!就因为你贪恋美色,寻欢作乐,弄出病来,怎么能伤害这么多小孩子的性命!太惨了!太惨了!真让我痛心啊!”有诗为证:
邪主无知失正真,贪欢不省暗伤身。
因求永寿戕童命,为解天灾杀小民。
僧发慈悲难割舍,官言利害不堪闻。
灯前洒泪长吁叹,痛倒参禅向佛人。
八戒走上前说:“师父,您这是怎么了?‘别老是为别人的事操心难过’!别烦恼了!俗话说:‘君让臣死,臣不死就是不忠;父让子亡,子不亡就是不孝。’他伤害的是他自己的子民,和咱们有什么关系!您还是宽宽心,脱了衣服睡觉吧,‘别为古人瞎操心’。”三藏流着泪说:“徒弟啊,你太没有慈悲心了!我们出家人,积功累德,最重要的就是要行方便。可这昏君怎么能这么胡作非为呢!从来没听说过吃人的心肝能延年益寿的。这都是无道的事,叫我怎么能不伤心!”沙僧说:“师父您先别伤心。等明天倒换关文的时候,当面和国王讲讲。要是他不听,咱们再看看那个国丈到底是什么来头。说不定那国丈是个妖精,想吃人的心肝,才想出这个办法,也未可知。”
行者说:“悟净说得有道理。师父,您先睡觉,明天老孙和您一起进朝,看看国丈到底是好是坏。如果是人,只怕他走了歪门邪道,不懂得正道,只以为采药是真的,到时候老孙我用先天的要旨,点化他走上正途;要是妖邪,我就把他抓住,给国王看看,让国王知道要克制欲望,保养身体,绝不能让他伤害那些小孩子的性命。”三藏听了,急忙恭敬地向行者行礼说:“徒弟啊,你这主意太好了!太好了!只是见到昏君的时候,可不能直接问这件事,怕那昏君不分青红皂白,把我们也当成造谣的人治罪,那可怎么办呢?”行者笑着说:“老孙我自有办法。现在我先把那些鹅笼里的小孩子都摄离这座城,让他明天没有东西可取心肝。地方官自然会上奏表。那昏君肯定会下旨意,要么和国丈商量,要么再另行挑选。到时候,我们借着这个机会上奏,绝对不会被治罪。”三藏听了,十分高兴,又说:“现在怎么才能把小孩子带出城呢?要是真能救他们脱离险境,那你可真是贤徒,有天大的功德!你赶紧去做吧,稍微晚一点,恐怕就来不及了。”行者抖擞精神,站起身来,吩咐八戒、沙僧:“你们和师父在这里坐着,看我施展神通。你们只要看到有阴风刮起,就说明小孩子出城了。”于是,他们三人一起念道:“南无救生药师佛!南无救生药师佛!”
大圣出了门,打了个唿哨,飞到半空,捻起诀,念动真言,叫了一声“唵净法界”,把城隍、土地、社令、真官,以及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与护教伽蓝等众神都召唤到空中。众神向他行礼说:“大圣,这么晚叫我们来,有什么急事?”行者说:“如今我们路过比丘国,这国王无道,听信妖邪的话,要用小孩子的心肝做药引子,妄图长生不老。我师父非常不忍心,想要救这些孩子,除掉妖怪。所以老孙特地请各位施展神通,帮我把这城中各街坊人家鹅笼里的小孩子,连笼子一起摄到城外的山凹里,或者树林深处,收藏一两天,给他们些果子吃,别让他们饿着,还要暗中护持,别让他们受到惊吓啼哭。等我除掉妖怪,治理好国家,劝国王走上正道,临走的时候,再把孩子们送还给我。”众神听了命令,立刻各自施展神通,按下云头。一时间,满城中阴风滚滚,惨雾漫漫:
阴风刮暗一天星,惨雾遮昏千里月。起初时,还荡荡悠悠;次后来,就轰轰烈烈。悠悠荡荡,各寻门户救孩童;烈烈轰轰,都看鹅笼援骨血。冷气侵人怎出头,寒威透体衣如铁。父母徒张皇,兄嫂皆悲切。满地卷阴风,笼儿被神摄。此夜纵孤恓,天明尽欢悦。
有诗为证:
释门慈悯古来多,正善成功说摩诃。
万圣千真皆积德,三皈五戒要从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