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一个故事(1/2)
面对新鲜的事物,大家总是无比地期待,就像走在街边看到一台挖掘机或者钻孔机在工作。
没什么要紧的事,就总会默默聚拢一大堆人在那围观。
不过当自己被迫身处其中,乐趣变成工作的时候,大家就很难再找回原先的那种乐趣了。
周源和老搭档们不断讨论着剧本的方向,一些人将他之前自己写过的剧本拿出来讨论,说哪里写的好,哪里写的不好。
整个现场就跟茶话会似的,别提多开心了。
陶蓉一直挂念着早上答应陈朝的事情。
这剧组确实很棒,但跟她原先设想不同,要是这么待一天的话,很难起到锻炼顾言的作用。
眉头微蹙,细细思考着。想到顾言之前写过剧本,又想到每个演员总要面临着的即兴表演课。
她就跟在课上乐于提问人,用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进步的老师一样问了:
“如果让你来写适合他们的剧本,你会往哪个方向去写?”
“我吗?”
从嘻嘻到不嘻嘻只要一秒的时间,看到陶蓉点头,顾言更难顶了。
早知道刚才就不笑的那么开心了,还是离开校园生活太长时间了,大意了。
“不要一个完整的剧本,就构思一个适合他们的情节出来就行。”
“就当是即兴表演的要求吧,不过要考虑的不只是自己这个人物的背景和行为。”
“写大概脉络也行,不写具体内容。”
陶蓉详细解释了下自己的要求,她觉得这样应该难度就下来一些了。
这就相当于是关于一堆老年人的故事,能够展开的其实很多。
可以写养老院,也可以写一群人想要再活出青春年少,从而做出的一些选择。
没有固定可行的答案,就跟练习册上的答案似的:言之有理即可。
周然和彭昱航瞬间收回了咧着的大嘴,一脸严肃认真地看向台上。
尽管陶蓉和顾言就在他们身边,两人却也不敢正视他们,只是耳朵微微动着,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听耳边动静。
顾言转过头直视着她,一句话也没说,十分期待陶蓉意识到这事情其实挺难的,赶紧放弃掉考验他的念头。
可陶蓉说完之后,手搭在桌子上,换了个稍微舒适一些的坐姿,自己脑海里也在想着故事。
倒是看都没看顾言一眼。
没办法,想吧。
身旁的摄影师特意换了个机位,好将顾言思索时的场面给拍下来。
陶蓉的提问,对他们来说这可太是时候了。
不是对周源不尊敬,实在是要大家在这坐一天的话,没内容可以拍啊。
在心里默默地谢过陶蓉,打算今天决定多给她一些拍摄起来好看的镜头。
能不能最后被采用他们现在不清楚。
但内容多了,总有可以被选上的部分吧。
……
顾言在思索着,他看过的东西很多,老人做主角的影视剧也不算少。
可要以现场这些人做角色参考,场景变化不能太多,单一情节又要足够吸引人,那能给他的选择真就不多。
“有纸笔吗?”
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虽然有些迟疑。
可顾言还是朝着旁边的工作人员问了一句,接过纸笔后默默地在纸上写了起来。
陶蓉被他的动作吸引了注意力,微微侧过头看了一眼。
只看到上头大大的四字标题:
“华山论剑”
是剑的话,那大抵就是武侠剧了,可这要怎么跟老年人扯上关系?
一群老头老太太在华山上开了个会,讨论这么多年来在武林中看过的剑或剑法,给它们排个名吗?
是叫英雄谱吧,陶蓉想起了自己以前看过的故事。
单说射雕英雄传的话,没一个星期时间肯定是写不完的,好在顾言也没打算将内容写完,他可以魔改。
抬头第一句话,先写剧情背景,说有朝名宋,江南牛家村发生了一件祸事,从而引出郭靖这个名字。
再说江湖五绝,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在华山上比武论剑。
不得不说,当五绝这个词出现之后,刚才还在不断脑补的陶蓉,眼神便再难从顾言身前这张纸上离开了。
虽然没说五绝具体姓甚名谁,可这几个词便足以让人遐想。
做了什么才会被用邪这个字来称呼。
南帝北丐难道是说南边的皇帝和北边的乞丐嘛?
这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够凑到一块的人吧。
简要背景写完便是正文细纲,说第二次华山论剑时,中神通王重阳已经去世,南帝出家不理世俗,所以不参与论剑。
西毒欧阳锋虽然武功卓绝,此时已经远远超出东邪和北丐了。
但因为被郭靖忽悠倒过来练了九阴假经导致走火入魔,最后更是被黄蓉给说疯了。
欧阳锋离开以后,郭靖接东邪北丐三百招而不败,最后被推选为新的天下第一。
陶蓉对顾言写的故事介绍很有兴趣。
哪里还猜不到这所谓的五绝顾言是打算找几个老人前来饰演,至于招数武功完全可以自己瞎写。
反正只要在这个框架之内,那就可以随意创作。
只是,因为刚开始就被五绝这个概念给惊讶到了,虽然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
可怎么都转不过来这个弯,刚被顾言定义为天下前五的武林高手,这就被一个二十岁的毛头小子给压服了。
他是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要想让一个角色能够让人喜爱,他就必须得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色。
五绝本身特点就已经够鲜明了,那就需要一个更突出的人物性格,不然这就是所谓的设定杀了。
顾言不知道旁边的陶蓉脑补到了什么程度,大概写了这么个情节梗概之后,觉得还不够清晰。
就在末尾将那句最为经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给补上了。
“这句话好!”
因为写东西的时候,需要在脑海里不断压缩第二次华山论剑的内容,顾言没关注到身边发生了什么。
直到听见一声离自己很近的喝彩声,他仰头才发现自己身侧和身后,早就围上了几个老头。
因为害怕挡光,前头没有站人,顾言也就没有发现纸上有光暗变化。
又因为怕打断顾言的思考,尽管他们在顾言身边,可都隔了一步的距离,探着头十分费劲地去看他写在纸上的文字。
而那句喝彩声,正是刚才还在台上的周源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